2. 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260;
3.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广州 510260;
4.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广州 510260
卒中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特征[1-2]。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卒中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卒中疾病负担日益增加[3]。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GBD)数据,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最高的是东亚国家,中国尤甚(354/10万),而发病率最低的是拉丁美洲中部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萨尔瓦多(97/10万)[4]。根据《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卒中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卒中死亡率为175.58/10万,城市居民为140.02/10万[5]。可见当前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较重,加强卒中防治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将通过回顾卒中中心的起源,总结当前国内外卒中中心救治体系的建设现状,结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未来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卒中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卒中中心概念的提出2000年,为使卒中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治疗,美国脑卒中联盟(Brain Attack Coalition,BAC)提出了卒中中心的概念,并将卒中中心分为两类:初级卒中中心和高级卒中中心[6-7]。初级卒中中心(primary stroke center,PSC)需要配备最基本的人员及基础设施,以稳定急性卒中患者的病情并给予治疗。高级卒中中心(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CSC)的专业化程度更高,除了要配备有必要的人员及基础设施,还能够对重症卒中患者进行诊治,提供专科检查、重症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
2 国外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现状当前国外卒中中心救治体系的建设模式主要为卒中相关协会主导下的多级卒中中心建设。一般由卒中协会或相关组织统一制定认证标准后,再指定专业的机构对卒中中心进行认证。
2.1 美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美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由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主导。ASA于2003年制定了基于BAC建议的卒中中心认证计划,该计划包括4个必选和6个可选监测指标,并于2004年开始实施。2008年,ASA公布了11项卒中医疗服务绩效衡量指标,其中8项被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TJC)采用,并作为医院评审的核心衡量指标。截至2009年1月,已经有超过54家TJC认证的初级卒中中心、200家国家指定的卒中中心、1330家参与“跟着指南走”(get with the guidelines,GWTG)卒中项目医院[8]。2018年,在美国5533个急诊室中,已建立了2446个卒中中心,包括297个高级卒中中心、14个具备取栓能力的卒中中心、1459个初级卒中中心和678个急性卒中预备医院,其中1371个卒中中心通过了TJC认证[9]。
2.2 欧洲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欧洲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由欧洲卒中组织(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ESO)主导。为了强化卒中救治全过程的研究网络建设,寻找急性卒中的病因和评估预后,ESO于2007年制定了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和卒中中心(stroke center, SC)的认证程序,其中,卒中单元包括44个指标,卒中中心包括49个指标,每五年进行一次重新认证[10]。卒中单元主要提供脑卒中基础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神经重症监护、诊断和其他关键治疗。而卒中中心除了提供与卒中单元相同的服务以外,还提供血栓切除术、其他神经放射学和外科干预[11]。ESO将通过认证的卒中单元和卒中中心联合起来,帮助欧洲各国进一步提高卒中治疗的质量,促进各国在卒中救治的合作和研究活动,从而建立和维护高质量的卒中治疗网络。截至2021年,有11个国家的32个卒中单元和46个卒中中心获得了ESO的认证[12]。
2.3 德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德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由德国卒中协会[Deutsche Schlaganfall-Gesellschaft(The German Stroke Society), DSG]主导。DSG成立了卒中单元委员会,负责德国卒中中心认证标准的修订工作,每三年更新一次审核标准,2022年新修订的认证标准包括结构要求、诊断和检测手段、人员配置等方面,共计63个指标[13]。DSG对德国境内的卒中诊疗机构进行认证,将这些机构分为地区性卒中单元、跨地区性卒中单元和远程医疗网络卒中单元。地区性卒中单元应提供完备的卒中诊疗,跨地区性卒中单元在神经放射学、血栓切除术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远程医疗网络卒中单元则是能够提供全天候的远程指导。2021年,德国有335个卒中单元通过DSG认证,其中175个为地区性卒中单元,139个为跨地区性卒中单元,21个为远程医疗网络卒中单元。此外,DSG也鼓励德国的各个卒中单元申请ESO的认证[14]。截至2021年,德国有49个通过DSG认证的卒中单元,同时获得了ESO的认证[13]。
2.4 日本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日本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由日本卒中协会(Japan Stroke Society,JSS)主导。按照2019年的《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控制法案》规定,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与国立循环病器研究中心(National Cerebral and Cardiovascular Center,NCVC)合作,在各地建设和发展卒中诊疗机构,并收集和提供有关脑卒中的信息[15]。目前,JSS正在根据该法案的理念,在日本建立分阶段卒中中心网络[16],将各个地方性的卒中中心分为两个等级,即一级卒中中心和二级卒中中心,并制定了8个基本指标,将提供基本卒中诊疗服务的机构认证为一级卒中中心,在此基础上增设了4个高级指标,符合高级指标的卒中中心则被认证为二级卒中中心。截至2023年,日本共有958个一级卒中中心、251个二级卒中中心通过JSS认证。
3 中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现状 3.1 国家政策支持我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主导而建立。2011年,原卫生部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成立“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2014年将其更名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脑防委)。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脑卒中中综合防治方案》, 对卒中中心建设工作进行了规划,制定了《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的卒中诊疗管理模式,提高卒中诊疗规范化水平。2023年,撤销“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后者的主要职责包括: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下,组织制修订脑卒中防治指南、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和卒中急救地图建设管理相关指南、规范等;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和科普宣教;开展脑卒中防治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和相关工作情况评估指导;为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推进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全国脑卒中防治管理工作提出专家意见建议;承担国家卫生健康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3.2 中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管理架构当前我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管理架构分为四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是我国卒中中心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卒中中心建设的发展方向。国家卫生健康委下设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负责指导和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对卒中中心建设工作开展评估与管理,下设的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卒中中心认证考核标准及质量管理控制要求等系列文件,推广和规范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各省(市、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省(市、区)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在国家脑防委的指导下开展区域内卒中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医院成立卒中中心工作委员会,负责卒中中心的申报认证和建设管理工作,而脑心健康管理师依托卒中中心,开展卒中高危人群院前、院内和院后的健康管理工作。
3.3 中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现状原国家卫生部自2012年起在北京、上海等部分地区推行多学科合作的卒中中心建设试点,2015年正式启动了卒中中心医院认证工作,2017年启动了防治卒中中心认证工作。根据国家卒中中心平台(https://sinosc.chinasdc.cn/)数据,截至2023年7月,注册的卒中中心共2116家,其中高级卒中中心共613家,防治卒中中心1503家;通过国家脑防委认证的卒中中心共1741家,包括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共26家、高级卒中中心491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546家、防治卒中中心578家。经过十年的探索,我国构建了两级四层的卒中中心救治体系: 高级卒中中心(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和高级卒中中心)以及防治卒中中心(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和防治卒中中心),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学科融合、上下联动、双向互动、基层首诊、急慢分治”的卒中诊疗新格局。
此外,为推动院前急救系统与医院系统的无缝对接, 构建卒中急救“1小时黄金救治圈”, 提升卒中救治效率和卒中防控的整体水平,国家脑防委于2017年组织成立了“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工作委员会”, 开展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工作。2018年开始构建“国家—省—地级市”三级卒中急救地图委员会组织架构,发布了《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建设管理办法》, 向全国规范推广以地级市为中心的“区域卒中急救地图”。根据中国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平台(https://ditu.chinasdc.cn/)数据,截至2023年7月,全国共28个省、216个城市发布了卒中急救地图。
4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路径探讨 4.1 中国高质量发展对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关键, 国家有关政策也对我国急诊急救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卒中中心体系作为我国急诊急救服务的重要内容,其未来建设路径必须遵循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要求。2021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有效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的通知》明确要求不断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救治中心建设,构建快速、高效、广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提出, 医疗机构要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无缝衔接机制,畅通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强化预检分诊,优化急诊就诊和绿色通道流程,完善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多发性创伤、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提升患者救治效果。
4.2 中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存在问题分析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我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卒中中心区域分布不均衡,通过认证的卒中中心呈东高西低,与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水平在各区域分布不均的表现一致;(2)卒中患者院前延误严重,居民对卒中的识别与急救认知水平偏低,卒中院前急救与院内诊疗的衔接机制有待完善,有研究表明,只有11.8%的脑卒中患者在3 h内到达医院,年轻人或中年人群的院前延误率更高,城乡和地域的院前延误率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3)卒中患者的治疗比例较低,卒中救治质量亟待提高。有研究数据表明,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的AIS患者接受该治疗的实际比例仅为18.3%,未溶栓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到院已超治疗时间窗、患者家属拒绝等[18]。
4.3 中国卒中中心救治体系建设路径探讨 4.3.1 以卒中中心建设为基础的服务能力与质量提升卒中中心的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和协作,它旨在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减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确保卒中中心成功运作的关键步骤包括:(1)制定明确的战略和目标,在建设和提升卒中中心之前,需要确定提供哪些服务、提升哪些质量指标以及提高患者康复率等目标;(2)建立多学科团队,成功的卒中中心需要神经科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卫生管理等多个学科协同合作,以提供全面的卒中治疗和护理;(3)制定卒中诊疗规范,以最新的卒中防治指南为依据制定和实施卒中诊疗规范,以确保患者接受最佳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护理;(4)设备和技术更新,确保卒中中心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以支持卒中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脑影像学设备、手术设备和监护设备等;(5)培训和认证,确保卒中中心的医护人员接受必要的培训,并根据国家或地区性的标准获得认证,这有助于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6)促进区域协作,与其他医疗机构、急救服务和康复机构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以确保卒中患者在连续性的治疗和护理中得到适当的关怀;(7)监测和评估,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以跟踪卒中中心的表现,并及时纠正任何问题,以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机会;(8)患者教育和支持,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卒中健康教育和家庭康复指导,以帮助他们理解卒中治疗、康复和长期护理的过程,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4.3.2 以院前急救体系为中心的区域急性卒中救治网络建设高效运转的卒中中心应以急诊急救为核心,向前衔接院前急救体系,向后拓展院内急救能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3]。各地市卫生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以院前急救体系为中心的区域急性卒中救治网络建设,使设置有卒中中心的医疗机构与区域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进行有效的协同联动。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完善急救医疗管理的制度设计,明确院前急救网络设置的要求,将卒中中心等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纳入区域急救医疗中心建设范畴;(2)提高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科学调度能力和水平,在调度系统中标记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并对调度接线员进行卒中相关知识培训;(3)强化院前急救体系的数智化建设,综合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院前急救体系赋能。
4.3.3 提高大众的卒中识别和急救意识提高大众的卒中识别和急救意识,有助于大众在发生卒中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可以减少卒中发生的次数和致残率。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卒中培训课程,向大众普及相关知识。培训内容主要包括:(1)紧急求助和急救技能,培训大众如何正确地呼叫急救电话、保持患者舒适、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提供心肺复苏等关键急救技能,从而能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率;(2)卒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让大众了解如何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定期锻炼等,同时向大众宣传卒中的治疗方法,如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此外,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提高大众对卒中的认知,在公共场所也可以设置卒中救助指南和紧急求助设施,方便大众在紧急情况下寻求帮助。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1] |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编写组.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2, 19(2) 272-280, I0002. DOI:10.3969/j.issn.1672-5921.2022.02.011 |
[2] | 汤璐佳, 李雪菁, 陈瑛, 等. 院前急救信息采集程序对卒中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9): 1159-116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9.023 |
[3] | 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 脑卒中院前急救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0): 1107-11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10.002 |
[4] | GBD Neurology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Lancet Neurol, 2019, 18(5): 459-480. DOI:10.1016/S1474-4422(18)30499-X |
[5]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2. |
[6] | Adams R, Acker J, Alberts M,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re through stroke centers and systems: an examination of stroke center identification options: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dvisory Working Group on Stroke Center Identification Options of the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02, 33(1): e1-e7. DOI:10.1161/hs0102.101262 |
[7] | 马锐华. 高级卒中中心指南——脑卒中协会的集体共识[J]. 中国卒中杂志, 2006, 1(1): 40-48. |
[8] | 施清晓, 郭旭, 王春育. 证据转化为实践: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为减少卒中所致死亡和残疾所付出的十年努力[J]. 中国卒中杂志, 2010, 5(5): 411-416. DOI:10.3969/j.issn.1673-5765.2010.05.018 |
[9] | Boggs KM, Vogel BT, Zachrison KS, et al. An inventory of stroke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 Am Coll Emerg Physicians Open, 2022, 3(2): e12673. DOI:10.1002/emp2.12673 |
[10] | Waje-Andreassen U, Nabavi DG, Engelter ST, et al.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certification of stroke units and stroke centres[J]. Eur Stroke J, 2018, 3(3): 220-226. DOI:10.1177/2396987318778971 |
[11] | Ringelstein EB, Chamorro A, Kaste M, et al.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recommendations to establish a stroke unit and stroke center[J]. Stroke, 2013, 44(3): 828-840. DOI:10.1161/STROKEAHA.112.670430 |
[12] | Dichgans M, Sandset EC, Kelly P. Organizational update from the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J]. Stroke, 2021, 52(8): e517-e519. DOI:10.1161/STROKEAHA.121.035358 |
[13] | Neumann-Haefelin T, Busse O, Faiss J, et al. Zertifizierungskriterien für stroke-units in Deutschland: update 2022[J]. DGNeurologie, 2021, 4(6): 438-446. DOI:10.1007/s42451-021-00379-7 |
[14] | Norrving B, Barrick J, Davalos A, et al. Action plan for stroke in Europe 2018-2030[J]. Eur Stroke J, 2018, 3(4): 309-336. DOI:10.1177/2396987318808719 |
[15] | Toyoda K, Inoue M, Koga M. Small but steady steps in stroke medicine in Japan[J]. J Am Heart Assoc, 2019, 8(16): e013306. DOI:10.1161/JAHA.119.013306 |
[16] | Yamaguchi T. Our efforts for ideal strok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Japan[J]. Stroke, 2022, 53(3): 1030-1036. DOI:10.1161/STROKEAHA.121.036582 |
[17] | Yuan J, Lu ZK, Xiong XM, et al. Age and geographic disparities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prehospital delay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using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data[J].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3, 33: 100693. DOI:10.1016/j.lanwpc.2023.100693 |
[18] |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中国卒中学会.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J]. 中国卒中杂志, 2021, 16(7): 705-715. DOI:10.3969/j.issn.1673-5765.2021.07.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