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12): 1583-1586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2.001
保障大型国际赛事,助力急诊学科发展
张茂 , 徐善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浙江省严重创伤与烧伤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杭州 310009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顺利举办。这是近年来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之一,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观众最踊跃的一届亚运会。针对如此大规模的国际赛事,如何做好医疗保障工作是主办城市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不少医院和急诊科都以各种形式参加了赛事的保障,也为急诊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

1 杭州亚运会概况

本届亚运会以杭州为主办城市,同时还有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5个协办城市。共有54个竞赛场馆,21个独立训练场馆,1个亚运村及5个亚运分村,还有其他非竞赛场馆。设置运动项目40个大项,61个分项,481个小项。涉会人员包括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成员约15 370人、亚奥理事会大家庭成员和贵宾约1 878人、技术官员4 573人,另外还有媒体和转播商约12 000人、观众约2 850 000人、工作人员约80 000人。

2 杭州亚运会医疗保障

杭州亚运会具有参加人员多、嘉宾规格高、运动项目全、部分项目风险大、举办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给相应的医疗保障带来巨大挑战。在“以竞赛为核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赛事运行指挥体系下,亚运医疗卫生保障的组织架构为“一中心+四组+各场馆团队”。其中医疗卫生指挥中心整体负责,融合赛事侧和城市侧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心下设综合协调、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贵宾保障4个工作组;针对各个场馆、亚运村、酒店等,实施场馆化运行模式,每个场馆由1家定点医院负责。

大会共设置了133个医务室,配置129辆救护车、3架医疗直升机,还有40多家定点医院和其他医疗服务,包括亚运村综合门诊部,构成一个立体的医疗服务体系。自9月9日亚运村开村至10月11日闭村,共诊治亚运会相关患者11 658人次,救护车转送349人次,住院治疗54人次,医疗救治工作整体平稳有序。

3 重视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

各种大型赛事等活动的共同特点就是有大量人员聚集,国际上有专门术语mass gatherings(MGs) 或mass gathering events(MGE)描述此类情况,可翻译为大规模聚集事件或大型活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MGs是指有组织或非计划的活动,一定规模的人员在特定区域聚集,足以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规划和应急资源带来压力[1]。根据参与人员的规模、密度、活动类型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对当地产生不同大小的影响,但都需要主办方认真准备。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举行的麦加朝圣之后,出现了mass gatherings medicine(MGM,集会医学)的概念。首届MGM国际会议于2010年10月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举行,通过了《吉达宣言》,提出将集会医学作为新的学科,呼吁在沙特阿拉伯建立全球集会医学中心,以及定期举办国际会议。

3.1 大型活动带来医疗卫生问题

大型活动可能带来传染病流行、水和卫生相关疾病、非传染病和慢性病加重、心理和精神疾病、热疾病、踩踏、创伤事故、恐怖事件、酒精和药物滥用等问题[2],影响到活动参与者和当地居民。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给日常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带来影响,导致急救电话、救护车、医院急诊等的需求增加;因可能发生大规模伤亡事件(mass casualty incident,MCI)和自然灾害而影响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气候因素导致的疾病增加,包括热相关疾病、雷电击伤等;全国旅游包括入境人数增加,带来传染病;可能发生国际恐怖袭击事件;同时训练医护人员与志愿者而增加了医疗系统的压力[3]

3.2 大型活动的类型

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大规模聚集事件包括体育赛事、宗教活动、娱乐活动、商业、政治和其他活动。其中体育赛事中最突出的有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宗教活动尤其以麦加朝圣为代表[4],还有各种规模的音乐会、演唱会等等,聚集的人数可以从成千上万到数百万之众。我国各地举办的大型活动也很常见,例如很多城市都举办马拉松,都需要政府重视并组织好医疗保障工作。

3.3 大型活动医疗问题的影响因素

大型活动导致医疗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环境、心理、个体、公共健康和管理几类。环境因素包括参会人数和拥挤密度、人群移动性、气温、湿度、远距离、恶劣环境、室外、无边界、烈日暴晒、昆虫叮咬等;心理因素包括人群行为、心境、活动参与性、带有酒精和兴奋性药物等;个体因素包括缺少风险意识、缺乏自我防护、有慢性疾病、女性、年龄增大等;公共卫生因素包括感染性疾病传播、食品和水的质量、洗手装置和厕所、固液废物处置、缺少疾病监测系统等;管理因素包括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资源配置、医疗帮助获取困难,缺乏评估、事前方案、有效标识、交流协调、获取食品和水的途径,缺少免费供应的水、可获得酒精、活动持续时间、恐怖袭击等[5]

3.4 大型活动常见的伤病情况

大型活动导致的疾病种类和严重度差异可以很大,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后者又以创伤常见。一组比利时大型活动的回顾分析,包括城市节、室内电子舞曲(electronic dance music,EDM)和舞会、室外EDM和音乐会、体育赛事等,主要有头痛、心脏、呼吸、胃肠道问题,还有皮肤损伤、骨折/挫伤、烧伤和中毒,其中80%只需简单处理、5%有医学问题、不到1%为医学急症,15%无需处理[6]。一项系统回顾提示,大型活动的患者就诊率(patient presentation rate, PPR)为(0.13~20.8)/千人、医院转诊率(transfer to hospital rate, TTHR) (0.01~10.2) /千人[7]。夏季奥运会的运动员损伤和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9.8%~12.9%、5.4%~7.2 %,而2020年东京奥运会要低于以往,运动员就诊率、转院率分别为50/千人、5.8 /千人[8]

大型活动容易发生踩踏和挤压[9]。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导致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2020年10月29日韩国梨泰院事件,造成158人死亡、196人受伤。大型活动的恐怖袭击往往导致严重后果,尤其是炸弹爆炸可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10]。于个体而言最严重的情况是心脏骤停,美国波士顿Gillette体育馆10年中举行115场比赛,近780万名观众发生21例院外心脏骤停(0.27/10万人),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1%,其中47%有30 d良好神经功能存活[11]

3.5 大型活动医疗保障的组织

组织大型活动的部门、地区一定要高度重视,建立专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认真学习大型活动医疗保障的规律和经验,仔细分析活动的性质,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和事件危险度分级,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做好充分的事先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12]。Yamamoto等[13]对2020年东京奥组委的现场医疗保障系统进行脆性分析,从现场发现患者到完成送往医院的过程中有9种失效模式为脆弱性,包括对患者的识别错误、现场即时救治延迟、现场医疗处置的判断错误、送往医院过程中的不当处理等,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了系统实际运行的良好效果。

第4届沙特国际集会医学大会建议制定国际指南,以指导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并积极采用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床旁检测等新技术[14]。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高效监控人群聚集程度[15]和社区症状学[16],在马拉松中采用无人机监控赛事安全[17],应用信息技术登记患者可提高大规模伤亡事件的处置效率[18]

4 保障大型活动,助力急诊学科发展

当前国内各种大型活动举办很常见,其中闪现着不少急诊专家和同仁们的身影。以本届亚运会为例,笔者所在的急诊学科参与了亚运医疗卫生指挥中心、重要贵宾随行保障、开闭幕式贵宾保障、亚运火炬传递,以及主会场、3个竞赛场馆、1个综合训练馆、2个酒店的医疗点,还有院内涉赛人员和贵宾的急诊抢救、急诊诊治、留院观察、ICU救治的任务,都得以圆满完成。学科大部分成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亚运保障,其中承担院外保障任务的医护人员就达25名。正如杭州市“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急诊学科在积极参与赛事保障的过程中也获得进步,“保障好一个会,锻炼一支队伍,助力学科发展”。

4.1 改善学科的空间和硬件条件

在准备涉亚运人员和贵宾医疗保障的过程中,学科反复探讨,围绕着更优、更快和更佳体验的急诊服务,对已有空间布局、设备设施进行改造、优化和添置,打造样板诊室、复苏单元、留观和ICU单元,进一步改善了硬件条件,也为后亚运时代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这些经验和理念可很好地融合到新院区急诊区域的设计中,也是对未来医院急诊布局设计的很好探索。

4.2 进一步提升急诊服务的技术水平

在亚运医疗保障中学科始终把握底线思维,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保障,都考虑到最极端情况的准备。针对最紧急的情景——心脏骤停,明确优化常规复苏流程的同时,要高效地开展主动脉球囊阻断(REBOA)、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技术,确保全天24 h能够高质量地实施。通过组织队伍反复演练,明显改善了先进技术的整体掌握情况,这在多位非涉赛患者的救治中也得到很好体现。

4.3 持续优化急诊医疗服务流程

本院从2016年G20杭州峰会开始,在国内首创“症候群”的急诊保障模式,在患者到达之前集中了优势医疗资源,非常有利于危重急诊患者的抢救,也是对理想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好诠释。经过7年多的磨炼,学科不断完善该模式的实施,同时也优化了其他急诊服务流程。在最近的第八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总决赛上,相关项目获得金奖。

4.4 不断创新急诊医疗服务内容

学科一直重视急诊服务的创新,2017年起国内引领5G在急诊应用的探索[19],2018年建成国内首台5G救护车[20],先后建成5G急诊复苏单元[21]、5G ICU[22]等,开通全国首条无人机送血航线[23],入选央视纪录片《征程》的拍摄。围绕着亚运保障的需要,今年成功研发了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全球首台5G大型移动复苏单元,与之江实验室、杭州市急救中心合作开发亚运医疗保障信息系统,都取得很好的反响,相关内容在本期专栏中有详细介绍。

4.5 提升学科队伍的认识与素质

学科在承担重大活动医疗保障过程中,尤其是直接参与的成员,明显地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能力。重要贵宾的医疗保障要做到全程万无一失,对团队和每一位成员都是极大的考验,也是很好的提升机会。通过关注和跟踪世界集会医学发展的趋势,不但更好地落实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也促进了集会医学与急诊医学、灾难医学的交叉融合,从而拓宽急诊学科发展的思路。

4.6 有助于扩大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学科在很好完成医疗保障工作后,尤其在重大任务突发情况处置中的表现,以及系列的创新工作,通过媒体更广泛地传播,赢得上级部门和社会的更多认可。学科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塑造出更有担当、更有能力的形象,社会影响力和价值也得到进一步扩大。

总之,杭州亚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的医疗保障不但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有其客观内在的规律,需要主办方高度重视、科学准备。急诊学科应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促进学科的发展。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Turris SA, Steenkamp M, Lund A,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key concepts and data definitions for mass-gathering health: process and progress[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16, 31(2): 220-223. DOI:10.1017/S1049023X1600011X
[2] Memish ZA, Steffen R, White P, et al. Mass gatherings medicine: public health issues arising from mass gathering religious and sporting events[J]. Lancet, 2019, 393(10185): 2073-2084. DOI:10.1016/S0140-6736(19)30501-X
[3] Morimura N, Mizobata Y, Sugita M, et al. Medicine at mass gatherings: current progress of preparedness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nd disaster medical response during 2020 Tokyo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Consortium (AC2020)[J]. Acute Med Surg, 2021, 8(1): e626. DOI:10.1002/ams2.626
[4] Aldossari M, Aljoudi A, Celentano D. Health issues in the Hajj pilgrimage: a literature review[J]. East Mediterr Health J, 2019, 25(10): 744-753. DOI:10.26719/2019.25.10.744
[5] Tavan A, Tafti AD, Nekoie-Moghadam M, et al. Risks threatening the health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mass gatherings: a systematic review[J]. J Educ Health Promot, 2019, 8: 209. DOI:10.4103/jehp.jehp_214_19
[6] van Remoortel H, Scheers H, Lauwers K, et al. Mass gathering ev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triage categories, type of injury or medical complaint and medical usage rates[J]. Emerg Med J, 2022, 39(9): 708-711. DOI:10.1136/emermed-2021-211745
[7] Alquthami AH, Pines J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noncommunicable health issues in mass gatherings[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14, 29(2): 167-175. DOI:10.1017/s1049023x14000144
[8] Tanaka H, Tanaka S, Yokota H, et al. Acute in-competition medical care at the Tokyo 2020 Olympic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 Br J Sports Med, 2023, 57(21): 1361-1370. DOI:10.1136/bjsports-2022-105778
[9] Sharma A, McCloskey B, Hui DS, et al. Global mass gathering events and deaths due to crowd surge, stampedes, crush and physical injuries - Lessons from the Seoul Halloween and other disasters[J]. Travel Med Infect Dis, 2023, 52: 102524. DOI:10.1016/j.tmaid.2022.102524
[10] De Cauwer H, Barten DG, Tin D, et al. Terrorist attacks against concerts and festivals: a review of 146 incidents in the 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22, 38(1): 1-8. DOI:10.1017/S1049023X22002382
[11] Goldberg SA, Battistini V, Cash RE, et al.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t Gillette Stadium: 10 years of experience at a large sports venue[J]. Resusc Plus, 2023, 14: 100386. DOI:10.1016/j.resplu.2023.100386
[12] Khan AA, Sabbagh AY, Ranse J, et al. Mass gathering medicine in soccer leagues: a review and creation of the SALEM tool[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19): 9973. DOI:10.3390/ijerph18199973
[13] Yamamoto R, Maeshima K, Asakawa S, et al. Development of on-site medical system for mass-gathering events during TOKYO 2020: vulnerability analysis using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J].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 2021, 17: e66. DOI:10.1017/dmp.2021.329
[14] Khan A, Yezli S, Ciottone G, et al.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ss gatherings medicine, Saudi Arabia[J]. East Mediterr Health J, 2020, 26(5): 503-505. DOI:10.26719/emhj.20.016
[15] Fiandeiro M, Nguyen TT, Wong H, et al. Modernized crowd counting strategies for mass gatherings-a review[J]. J Acute Med, 2023, 13(1): 4-11. DOI:10.6705/j.jacme.202303_13(1).0002
[16] Spector E, Zhang YH, Guo Y, et al. 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s for mass gatherings: a scoping review[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19(8): 4673. DOI:10.3390/ijerph19084673
[17] Lafortune R, Afram E, Grossman A, et al. Feasibility of live video feed transmission from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for medical surveillance during the 2022 Montreal marathon[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23, 38(5): 617-621. DOI:10.1017/S1049023X23006362
[18] Bazyar J, Farrokhi M, Khankeh H. Triage systems in mass casualty incidents and disasters: a review study with A worldwide approach[J]. Open Access Maced J Med Sci, 2019, 7(3): 482-494. DOI:10.3889/oamjms.2019.119
[19] 张茂, 李强, 张旻海, 等. 积极拥抱5G时代, 助力急诊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179-118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01
[20] 葛芳民, 李强, 林高兴, 等. 基于5G技术院前-院内急诊医疗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223-122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08
[21] 王钰炜, 周帅帅, 王飒, 等. 一站式创伤复苏单元整合5G技术的建设及应用研究[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2, 3(4): 300-304. DOI:10.3761/j.issn.2096-7446.2022.04.00
[22] 黄晓霞, 李瑶, 陈昊天, 等. 结合5G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新一代智慧化ICU单元的探索[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0): 1269-127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10.021
[23] Li Q, Xia J, Ge FM, et al. Blood delivery by drone: a faltering step in a promising direction[J]. Lancet Glob Health, 2022, 10(8): e1098. DOI:10.1016/S2214-109X(22)0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