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象山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医务管理中心,宁波 315731;
3.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肾脏病科,三亚 572013;
4. 杭州亚运会宁波赛区赛事指挥部 315010
2. Xiangshan Red Cross Taiwan Compatrion Hospital Medical and Health Group, Ningbo 315731, China;
3.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Hainan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Sanya 572013, China;
4. Hangzhou Asian Games Ningbo Division Event Command Department, Ningbo 315010, China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宁波市共设2个场馆和1个亚运分村,承办帆船和沙滩排球项目。亚运会举办期间,存在高温高湿天气,如果预防不当非常容易发生中暑[1]。热相关疾病是指因温度调节功能障碍,无法确保散发机体热量引起的损伤,涵盖了从轻度的皮疹、浮肿到致命的热射病等病情程度不一的综合征[2]。热射病是严重热相关疾病,指核心体温升至40℃以上,和器官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失调,如谵妄、抽搐或昏迷[3]。预防和早期识别热相关疾病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宁波市第二医院作为亚运会医疗保障定点医院,参与沙滩排球场馆、亚运村和官员驻地的医疗保障,就亚运期间热相关疾病保障工作进行分析讨论,为今后类似保障提供参考。杭州亚运会宁波赛区沙滩排球项目自开馆19日起到28日全部赛事结束,共持续10 d时间。医疗保障对象具体为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NOC、OCA/APC大家庭和国际政要、国内贵宾、IFs/AFs、媒体、转播商、观众、志愿者、工作人员;同时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和赶赴现场及支援其他医院医疗救援的准备。
1.2 方法工作人员收集每日现场气候情况,包括场馆温度、湿度、紫外线指数;医疗保障人员收集所有医疗保障就诊信息,按要求做好监测、诊疗和登记上报工作,规范填报亚运智能急救医疗保障信息系统(EMSS)和AGIS医疗事件跟踪管理系统(AGIS系统限竞赛场馆医务室保障人员填写)。场馆医疗服务主任和定点医院负责人每日核对EMSS系统数据与实际救治数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并于赛程进行时每日用亚运钉或浙政钉上报至医疗医疗卫生指挥中心联络人。医疗卫生指挥中心对报告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审核,于每日汇总报告赛事总指挥部。建立杭州亚运会宁波赛区医疗急救服务专用数据库。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使用折线图表现气候温度湿度情况;使用构成比及顺位描述疾病谱构成;使用散点图描记疾病症状情况。
2 结果根据工作人员监控沙滩排球现场气候显示(见图 1),亚运会期间现场气候炎热,赛事开始阶段湿度较大,赛事后期赛场湿度仅有1 d>90%。医疗服务领域共提供健康服务103人次(其中因室外温度过高出现轻度不适61人次;其他出现感冒、轻微伤、包扎等42人次);提供医疗服务44人次(转诊4人次);总体状况正常,无重大疾病报告。其中热相关疾病和运动损伤是本次亚运会宁波赛区医疗服务工作的重点(见表 1),涉及所有涉赛人群,包括各国家(地区)运动员9人、奥委会NOC14人、愿者10人、工作人员11人。涉亚医疗保障人员国家分布有中国大陆、中国澳门、中国台湾、韩国、伊朗、塔吉克斯坦、日本等。其中转定点医院就诊的为塔吉克斯坦运动员因出现中暑后胸闷气促症状停赛,韩国运动员赛后出现明显的乏力不适症状,就诊好转后均未影响第二日赛程。其他热相关症状发病情况如:运动员发病均在赛事早期,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和胸闷;工作人员和观众的发病没有明显的赛程相关性,症状主要分布在脱水、纳差、乏力和皮肤晒伤(见图 2)。
![]() |
图 1 杭州亚运会宁波赛区赛程气候情况 Fig 1 Climate of Hangzhou Asian Games in Ningbo region |
|
排序 | 症状 | 例数 | 百分比(%) |
1 | 运动伤及创伤 | 13 | 29.5 |
2 | 中暑等相关症状 | 11 | 25 |
3 | 皮肤晒伤 | 6 | 13.6 |
4 | 眼部、鼻部、耳部异物 | 5 | 11.4 |
5 | 口腔溃疡、牙龈炎 | 5 | 11.4 |
6 | 上呼吸道感染 | 4 | 9.1 |
7 | 总计 | 44 | 100 |
注:中暑等相关症状包括乏力、纳差、恶心、胸闷等一过性非特异症状 |
![]() |
图 2 热相关疾病发病情况 Fig 2 The condition of heat-related diseases |
|
中暑可以导致多个器官功能损害[5],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热刺激直接对各器官系统的损害;另一方面是人体对外界的高热刺激而表现出来的过度防御[6],恶心、腹泻、乏力、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均与早期中暑相关。场馆侧工作团队发现初期运动员热相关疾病多发,根据气候制定了如下相关的保障和预防措施,直至亚运会保障结束,所有人员都得到了妥善有效的处理,无严重疾病情况发生,保障群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预后。
3 讨论由于不同的比赛场地周围的坏境不一样,因此气候温度也不一致[7]。需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温度来制定相关的防热措施。宁波所准备的沙滩排球场馆由于是露天场馆,在夏季烈日的暴晒夏极易造成一个高温的环境。因此举办方准备相应的温度传感器,场馆推荐使用日本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分类为1类(具有黑球和天然湿球温度传感器)或2类(具有黑球和湿度传感器)的设备,准确度在± 2 ℃以内,同时明确规定如何进行环境测量(包括抽样率和平均跨度),记录测量结果,以及沟通方式和信息接收方[8]。另外准备简洁明了的热应力表,它可以清晰明了的告知人们实际的中暑严重程度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同时需监测温度,并研究历年以来宁波该时间段的气温进行预测,以此安排赛事时间来避开高温时间段。
准备冰块、凉水、简易浴缸、喷雾、风扇、空调、遮阳篷等。简易浴缸如可折叠的沐浴桶,对于劳力性中暑来说,其治疗金标准首选冷水浸泡,包括将全身浸入冷水中,直到恢复安全的核心温度[9]。同时也可以用于冰块降温,制作冰帽、冰毯等。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比赛场馆使用的冰总量为 > 2 020 T,运动员村综合诊所每天的冰消耗量高达2 200 kg[8]。空调则是预防与高温有关的死亡的最强有力的保护因素[10],在亚运会期间的室内空间安装空调,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及运动员休息。由遮阳篷或定制帆等提供的遮阳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干预措施,它可以减轻热辐射带来的负面影响[11]。因此在准备区域、恢复区域及赛后区域准备遮阳棚为运动员提供遮阳作用。同时在医疗保障区域设置多个高温防暑救助点,提前对医务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培训有关中暑及热射病的诊治要点,准备中暑后的紧急治疗药品。
亚运沙排场馆工作人员包括医疗保障工作人员、赛事赛程工作人员和啦啦队志愿者等,其中医疗保障人员又包括医务室工作和FOP保障点人员,各岗位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面对相应的热暴露情况不同,在进行一定的降温保障的同时,要根据热暴露时间相应调整合理的工作时间。
热习服训练被认为可有效缓解热应激反应,明显提高热耐力,预防中暑[12]。具体为:每天连续训练, 持续时间为10~14 d。内容可为打篮球、长跑、负重或不负重行军。运动量逐渐增加, 时间1.5~2 h/d,分早晚两次完成。达标指标为炎热天气下自觉不适症状减轻; 心率无明显增快; 体温上升水平下降; 出汗量增加, 但汗盐浓度降低[13]。
机体在高热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体液每丢失1%,核心体温就会上升0.22℃[14]。训练中减少体液丢失,控制核心温度升高的保障措施得当,热射病发病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汗液中包含电解质,因此不仅要补充水分同时还应补充盐分。补盐的浓度应与汗液钠盐浓度相当,建议氯化钠浓度在60 mmol/L,并通过改善饮品口感,可提高补水补钠依从性[5]。紫外线使导致皮肤癌的主要病因之一。防晒霜是除却防晒服另一种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侵害的另一种方法[15]。另外由于油性防晒霜会影响运动员出汗,因此建议运动员使用水性防晒霜来保护身体暴露部位[16]。
志愿者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因此除了在志愿者选拔上设置门槛外,热习服训练对志愿者也及其重要,可以在人为模拟的高温环境中如桑拿房中进行提前适应,由于志愿者与运动员不同,无法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因此应量力而行,选择适当的训练强度。
运动员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从而需要穿着不影响皮肤蒸发散热的运动服,志愿者与运动员不同,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情况少,从而通过汗液蒸发来进行散热,因此可以穿着防晒服来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紫外线中。服装应被设计成可以尽可能多地覆盖皮肤(例如,颈部及头部),同时应该松散且合身,以便与位于皮肤表面和内衣层之间的服装微环境进行更好的对流热交换[8]。另外防晒服的材质同样不能影响人体汗液蒸发。
应给志愿者准备应急物资小包以便不时之需,可准备迷你小风扇、含电解质的饮料、遮阳防晒帽、防晒霜等防暑装备及藿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等应急治疗物品。同时对志愿者进行防暑培训,以便后续对观众进行防暑宣传和救治。宣教提醒观众如何应对炎热气候,建议观众在比赛间隙进行适当在阴凉处休息并提供冷饮补液。
早期轻症可表现为水肿,其特点可以是重力依赖性的软组织肿胀,同时还可表现出面部潮红[17]。逐步可出现肌肉痉挛,主要可出现腓肠肌、股四头肌和腹部等全身肌群较大处不自觉的挛缩[18]。有些患者还可伴有皮肤湿冷、恶心、呕吐、疲劳、虚弱、出汗和心动过速,温度尚且正常。另外皮肤软化角质层内的汗腺管、汗孔阻塞影响汗液排泌从而继发感染,导致红痱也是常见的热相关疾病,早期识别上述症状尤为重要,若未采取有效的避热措施,会出现热晕厥,即当机体过长时间暴露于热环境后,往往由于脑部血管血流减少引起的一过性低血压[19],出现短暂的、自限性的眩晕,有时停止运动后旋即失去意识。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热衰竭继而发展为热射病,该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类似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一个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20]。
对于热射病而言,快速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 它与降低热射病的病死率明显相关[21]。(1)环境降温:迅速将患者脱离高温高湿环境, 移至阴凉通风处, 可移至有空调的救护车内; 解松或脱去衣服, 汗水湿透衣服应更换; 准备电风扇进行扇风, 加速蒸发、对流散热。(2)体表降温:将患者置于充满冰水的沐浴桶中进行水浴降温,有研究建议在冷却过程中持续搅拌水,覆盖尽可能多的皮肤表面积,若患者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可通过将床单绑在腋下将患者稳定在浴缸中[16]; 头部、双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放置冰袋,并可准备冰毯进一步加强体表散热。(3)体内降温:医护现场开通静脉通路,及时输注冷却液体,降温同时可及时补充散热导致丢失的体液。
亚运期间所有医疗保障体系均通过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采取5G技术来保障救护车、急救中心和定点医院的数据传递以及信息交互。沙排亚运智慧保障救护车上配备热射病院前干预用品,如上文所述的冰袋、冰毯、冰盐水及体温监测设备等,转运途中密切监测核心体温和生命体征,将救护车端信息同步至定点医院,建立救护车-定点医院一体化亚运保障生命通道,利用远程5G-VR眼镜会诊及远程业务指导,在开放静脉通路之后给予体内降温、体外降温和环境降温,维持气道等急救措施,实现患者上车及入院的指导思想。
严重中暑患者需及时送至医院,进行院后救治。首先院内救治可及时持续、准确地监测核心温度,我国的热射病专家共识建议尽可能使用直肠温度来监测热射病患者的核心温度[22]。同时院内降温手段较院前更多,除院前的降温方式外,还可通过血液净化,药物治疗等方式。另外热射病患者的另一重要特征为早期出现脑缺血缺氧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高压氧疗法是治疗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因此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可以尽快进行高压氧治疗[23]。在热射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全身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障碍,此时应进行相应的抗炎及抗凝治疗,同时对热射病造成的脏器损伤(如肝损伤,横纹肌溶解等)需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杜力文:撰写论文初稿;诸雪琪、郑祺:对文章内容进行部分修改;石雷云、陈云峰、朱爱春:数据收集和数据统计;丁红云、徐建维:技术支持;郑祺:研究思路与论文修改
[1] | 张亭, 许巍, 张雷, 等. 70周年国庆阅兵保障中暑分区救治体会[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20, 38(9): 78-81. DOI:10.13704/j.cnki.jyyx.2020.09.025 |
[2] | 李宏亮, 郭伟.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援外医疗的新挑战: 热相关疾病[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 56(8): 1154-1158.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1 |
[3] | Douma MJ, Aves T, Allan KS, et al. First aid cooling techniques for heat stroke and exertional hypertherm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Resuscitation, 2020, 148: 173-190.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0.01.007 |
[4] | Du LW, Xu BQ, Xun K, et al. Glutamine supplementation attenuates intestinal apoptosis by inducing heat shock protein 70 in heatstroke rats[J]. World J Emerg Med, 2023, 14(1): 37-43.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23.011 |
[5] | 张向阳, 杜思铭, 王佳, 等. 湿热环境下极限训练热射病的防治研究[J]. 空军航空医学, 2022, 39(4): 139-142. |
[6] | 龚俊, 杨渝, 陈玺. 警惕夏天的杀手: 热射病[J]. 创伤外科杂志, 2022, 24(9) 717-718, 721.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22.09.015 |
[7] | Grundstein A, Cooper E. Comparison of WBGTs over different surfaces within an athletic complex[J]. Medicina, 2020, 56(6): 313. DOI:10.3390/medicina56060313 |
[8] | Racinais S, Hosokawa Y, Akama T, et al. IO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recommendations and regulations for sport events in the heat[J]. Br J Sports Med, 2023, 57(1): 8-25. DOI:10.1136/bjsports-2022-105942 |
[9] | Hutchins KP, Minett GM, Stewart IB. Treating exertional heat strok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female response to cold water immersion[J]. Front Physiol, 2022, 13: 1055810. DOI:10.3389/fphys.2022.1055810 |
[10] | Jay O, Capon A, Berry P, et al. Reducing the health effects of hot weather and heat extremes: from personal cooling strategies to green cities[J]. Lancet, 2021, 398(10301): 709-724. DOI:10.1016/S0140-6736(21)01209-5 |
[11] | Otani H, Lee JKW. The use of Sun-shade on safe heat exposure limit on a sunny summer day: a modelling study in Japan[J]. Int J Biometeorol, 2022, 66(4): 731-740. DOI:10.1007/s00484-021-02232-8 |
[12] | Tyler CJ, Reeve T, Hodges GJ, et al. Erratum to: the effects of heat adaptation on physiology, perception 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the heat: a meta-analysis[J]. Sports Med, 2016, 46(11): 1771. DOI:10.1007/s40279-016-0572-3 |
[13] | 赵守谦, 张小陆, 阳盛洪. 夏季军事训练中预防中暑探讨[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20, 38(7): 23-25. DOI:10.13704/j.cnki.jyyx.2020.07.008 |
[14] | Alele F, Malau-Aduli B, Malau-Aduli A,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exertional heat illness and heat tolerance in the armed forces[J]. BMJ Open, 2020, 10(4): e031825. DOI:10.1136/bmjopen-2019-031825 |
[15] | Narayanan DL, Saladi RN, Fox JL.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skin cancer[J]. Int J Dermatol, 2010, 49(9): 978-986. DOI:10.1111/j.1365-4632.2010.04474.x |
[16] | Racinais S, Casa D, Brocherie F, et al. Translating science into practic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oha 2019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in the heat[J]. Front Sports Act Living, 2019, 1: 39. DOI:10.3389/fspor.2019.00039 |
[17] | Gauer R, Meyers BK. Heat-related illnesses[J]. Am Fam Physician, 2019, 99(8): 482-489. |
[18] | Nelson NL, Churilla JR. A narrative review of exercise-associated muscle cramps: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neuromuscular fatigue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J]. Muscle Nerve, 2016, 54(2): 177-185. DOI:10.1002/mus.25176 |
[19] | Casa DJ, DeMartini JK, Bergeron MF, et al. 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exertional heat illnesses[J]. J Athl Train, 2015, 50(9): 986-1000. DOI:10.4085/1062-6050-50.9.07 |
[20] | Du LW, Zhu LL, Lu XZ, et al. Inhibition of the MLCK/MLC2 pathway protects against intestinal heat stroke-induced injury in rats[J]. J Therm Biol, 2023, 116: 103655. DOI:10.1016/j.jtherbio.2023.103655 |
[21] | 刘喆滢, 吉晶晶, 洪欣欣, 等. 重症中暑临床救治方法现状与研究进展[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 2019, 5(2): 176-184. DOI:10.3877/cma.j.issn.2096-1537.2019.02.017 |
[22] |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1): 1290-129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11.002 |
[23] | Wang FQ, Zhang Y, Li JH, et al.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heat stroke-induced liver injury[J]. Crit Care, 2022, 26(1): 391. DOI:10.1186/s13054-022-04273-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