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杭州 310009;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杭州 310009;
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务部,杭州 310009;
5.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医疗卫生部,杭州 310016
2.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310009, China;
3.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310009, China;
4. Departmen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310009, China;
5. Medical and Health Department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19th Asian Games in Hangzhou, Hangzhou 310016, China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顺利举行,本届亚运会共有45个国家(地区)、11 830名运动员、5 711名随队官员参加。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简称“大莲花”)作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场馆,主要承担亚运会开闭幕式、田径赛与亚残会开闭幕式任务;将面临大规模人群聚集时所面临的巨大医疗保障需求[1-4]。“大莲花”医疗保障团队将负责应对亚运会、亚残会开闭幕式和观赛时各种紧急医疗事件,这也对负责承担“大莲花”内医疗保障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大二院”)医护人员成员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既往重大赛事医疗保障经验基础上[5-8],进一步构建适宜于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大莲花”的医疗保障方案与运行机制、打造体系完善的医疗保障方案,用于满足亚运会、亚残会的医疗保障,最大限度保障场馆内人员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本文将从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医疗保障运行体系、标准化培训与保障流程、高仿真模拟演练、亚运智能急救保障系统与医疗保障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主场馆“大莲花”作为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田径赛的主要承办地点,围绕亚运会开闭幕式和田径赛期间的医疗保障任务,保障内容包括所有赛时相关客户群及P、V、C类人员的院前医疗服务和急救转运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传染病监测及预防,病媒生物防制、生活饮用水及场馆空气的卫生监督)及场馆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应急处置,主要通过公共卫生总体方案的落实、场馆区内紧急医疗服务保障、突发医疗事件多部门联动响应机制与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院前-院内联动体系建设,实现“大莲花”内各种医疗服务事件的高效、规范处置与应对,最终用于满足场馆区内各类参会人员医疗保障服务全覆盖与高质量应对,避免发生各类意外事件;使本次亚运会主场馆内医疗卫生保障方案设计与实践成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成功举办的赛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 1。
![]() |
图 1 主场馆医疗保障流程图 Fig 1 Flowchart of medical care at the main venue |
|
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大莲花”将面临大规模人群观演、观赛时可能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的医疗保障。为了保障此次重大赛事的顺利举行,需要针对主场馆“大莲花”制定完善的保障方案;包含组织管理架构、保障内容方案、保障人员组成及任务分工、空间设置、物资配备、通讯与信息系传输系统、应急医疗保障流程及预案设置、演练方案等。主场馆医疗保障方案制定完毕后,通过全要素模拟演练预案与亚运会/亚残会医疗保障实践对其运行效果进行验证[4-6]。通过主场馆在亚运会期各项开闭幕式与天津赛期间的保障实践效果对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方案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见图 1。
2 结果 2.1 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方案为了高效应对与处置场馆区内各种紧急医疗服务与保障事件,“大莲花”医疗保障团队由组织严密的管理团队与高效诊治的医疗运行团队组成。管理团队由亚运会组委会医疗卫生部派驻“大莲花”专职管理人员承担;主要负责制定主场馆内医疗保障运行机制与保障模式、与主场馆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制定医疗-场馆协同保障制度与流程。运行团队由普通观众区医疗保障人员、贵宾区医疗保障团队、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与杭州市院前急救中心人员组成。普通观众区医疗保障团队成员由浙大二院选派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骨科、全科医学、麻醉科、外科等不同学科、中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主场馆内医务室(以急诊复苏单元为基础设计的医疗单元)、竞赛场地及观众区域的医疗保障。贵宾区医疗保障团队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干部保健局选派省级医院高级职称人员进行亚奥理事会大家庭成员、国际政要和国内贵宾医疗保障。疾控中心团队人员负责对参赛、观赛人员进行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筛查、检测、诊断,避免发生传染病的聚集性发病。杭州市院前急救中心派遣出救护车与随车医护人员负责将紧急医疗服务患者从主场馆转运至定点保障医院浙大二院。
为了满足大规模人群聚集紧急医疗服务的要求,“大莲花”医务室设置了急诊复苏单元、留观室、清创室、药房等综合性医疗保障区域;配置有抢救车、除颤仪、可视化喉镜、呼吸机、床旁超声、移动式DR、心肺复苏仪等各种急救设备与器械;用以满足长时程、高效生命支持。同时在医务室内,还设置了5G远程诊疗服务系统用于满足主场馆与浙大二院的远程会诊服务。
2.2 主场馆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杭州亚运会主场馆观众区医疗保障运行团队包括医护人员、医疗观察员、院前急救人员与医疗专项志愿者。为了应对主场馆各种突发应急医疗事件,初步设计构建了“1+5+11”的医疗保障结构,即1个医务室、5个内围医疗点(1个媒体医疗点及4个内场通道医疗点)、11个看台医疗点(上层看台4个,中层看台3个,下层看台4个)。每个医疗保障位点均配备1医1护和1名医疗志愿者,负责所在点位区域内的紧急医疗保障任务。网格化配置的医疗观察员为来自综合性医院的医护人员,主要负责观众区内紧急医疗事件识别、干预及其与场馆内医疗保障运行团队无缝联动,每名医疗观察员负责网格内约100余名观众。志愿者负责协助医护人员完成患者的紧急处置与转运。在此期间,管理团队、医疗保障人员、医疗观察员、医疗志愿者和院前急救人员均采用定点、定岗制度,可以保证固定区域内相关人员属于同一个区块医疗保障团队,既保障医疗质量,又可不断提升效率。
2.3 标准化培训与预案演练亚运医疗保障运行团队需要按照亚运会组委会要求获得“急救员”资格;包含国际创伤生命支持课程与创伤救治基本技能培训(骨折固定、脊椎固定、脊椎固定板固定与安全转运)、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 ACLS)课程。按照亚运会组委会要求,所有保障位点均按照统一清单配备药物,同时对于药物目录中运动员禁忌使用的药物进行清晰标识。物品配备包含气道管理工具、静脉输液相关物品、便携式监护仪、自动体外除颤仪自动体外除颤仪、创伤止血包扎相关物品、颈托、脊椎转运板和轮椅。由医疗保障位点人员完成诊疗、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转至医务室。对于主场馆医务室无法处置的医疗事件及时向医疗总指挥部汇报,由医疗总指挥部进行支援人员调配、转运流线规划、关键治疗决策制定与去向落实。最大限度对各类紧急医疗事件实现全流程、闭环式管理。
为了保证医疗保障团队应急医疗处置与转运效能,考核与演练导师具有ACLS、高级创伤生命支持课程、中国创伤救治培训与院前急救培训导师资质,针对不同场景的演练要点进行全面点评;最终确保所有医疗保障运行团队成员均能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完成培训与考核。首先,所有医疗保障人员需要熟悉点位,尤其紧急转运流线与医疗急救专用电梯;志愿者需要掌握脊椎固定、安全转运等基本技能。预设主要病种包括昏迷、心脏骤停、脊椎脊髓损伤等核心病种;重点考核保障人员对于不同急危重症疾病的快速识别、紧急有效干预与高效转运。高仿真模拟演练覆盖主场馆上、中、下层平台的16个医疗保障位点,并完成亚运会、亚残会开闭幕式5场全流程、全链条排练。最终实现医疗保障人员均能够在接到紧急医疗服务需求或者指示后2 min内赶到事发地点施行紧急医疗保障服务;同时,对于需要进行转运的危重症患者实现近距离3 min、远距离8 min转运至院前急救保障急救车,并且确保最快10 min将患者转运至亚运会定点医院浙大二院。
2.4 亚运智能急救保障系统亚运会期间,亚运智能急救保障系统(智能亚运EMSS系统,简称亚保系统)是医疗团队的信息化支撑,可以通过扫码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录入主要病症(含传染性疾病)与诊治措施、实现急救转诊医疗电子化交接、信息共享与追踪。最终亚运远程诊疗系统可以通过移动视频采集、监控设备、电子信息采集、远程操作等,实现重大赛事医疗应急保障的可视化、信息化、远程交互、实时传输与反馈。
在本次亚运会期间,“大莲花”医疗保障团队主要负责亚运会所有田径赛项目的医疗保障,也是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产生金牌数量较多的项目,包括跳跃、投掷、短跑、中跑、长跑、接力跑、跨栏跑、障碍跑,还包括心肺大负荷项目公路赛即竞走和马拉松。在亚运会、亚残会期间,医疗团队共接诊各类患者3 742人次,就诊人员包括运动员16人、奥委会成员及亚奥理事会成员各1人、赛事裁判1人、技术官员13人、媒体人员和转播商18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572人;主要诊疗包括中暑146人次,创伤875人次,腹痛351人次,呼吸道疾病1 388人次,其他原因977人次。在保障过程中场馆区内点位与医务室接力诊治与转诊9人、院前-院内转诊83人;院前-院内转运时间均控制在20 min内,紧急转运病例院前转运时间缩短到10 min将患者转运到浙大二院。
3 总结与思考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在此次亚运会医疗保障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障服务方案,主要围绕组织管理与流程设置、传染性疾病防范、大规模人群应急医疗事件处置、医疗保障人员标准化培训与预案演练实践、医疗保障电子化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主场馆医疗保障的核心任务是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紧急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对医疗保障人员的标准化培训与高效应对机制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并制定了满足各类应急医疗事件的处置预案;最大限度覆盖全场馆所有医疗保障点、高效衔接、运行通畅[9-11]。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运行期间,对于紧急医疗服务与场馆区内行政职能部门高效衔接与资源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制定明确的优先等级与权限用以保障紧急医疗服务的优先权[12-14]。此外,对于医疗保障人员而言,基础培训主要用于满足非紧急状态医疗事件保障;对于危及生命的紧急医疗事件的识别,非急危重症专业领域的保障人员可以通过标准化课程、强化训练与高仿真模拟演练的方式使之具备基本的急救服务与临床决策能力[2, 12, 15-17]。最终通过此次亚运会医疗保障的实践,可以对大规模人群聚集的重大赛事医疗保障方案的设计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后续各类国际性重大赛事保障方案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许永安、朱苏南、冯佳:文章撰写;杨旻婓、吴培林、李俊毅、管伟华:方案设计与实践;徐善祥:论文修订与质控
[1] | Memish ZA, Steffen R, White P, et al. Mass gatherings medicine: public health issues arising from mass gathering religious and sporting events[J]. Lancet, 2019, 393(10185): 2073-2084. DOI:10.1016/S0140-6736(19)30501-X |
[2] | Morimura N, Mizobata Y, Sugita M, et al. Medicine at mass gatherings: current progress of preparedness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nd disaster medical response during 2020 Tokyo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Consortium (AC2020)[J]. Acute Med Surg, 2021, 8(1): e626. DOI:10.1002/ams2.626 |
[3] | Memish ZA, Stephens G, Al Rabeeah A. Mass gatherings medicine[J]. Lancet Infect Dis, 2012, 12(1): 10. DOI:10.1016/s1473-3099(11)70319-x |
[4] | NAEMSP. Mass gathering medical care[J]. Prehospital Emerg Care, 2015, 19(4): 558. DOI:10.3109/10903127.2015.1025159 |
[5] | Yezli S, Collaborating Centre on Mass Gatherings Medicine WHO, Assiri A, et al. From mass gatherings medicine to mass gatherings health: conclusions from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ss Gatherings Medicine, Riyadh, Kingdom of Saudi Arabia[J]. Int J Infect Dis, 2018, 66: 128-130. DOI:10.1016/j.ijid.2017.12.019 |
[6] | 温涛, 徐百超, 高冉, 等.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赛事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应对策略与分析[J]. 四川体育科学, 2023, 42(4) 1-5, 53. DOI:10.13932/j.cnki.sctykx.2023.04.01 |
[7] | 吴爽, 郑贺英, 胡丽娜, 等. 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1, 32(5): 693-696. DOI:10.3969/j.issn.1005-7803.2021.05.040 |
[8] | 彭碧波, 侯世科, 于清, 等.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应急医疗保障[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8(4): 355-36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09.04.005 |
[9] | 付京波, 王平. 奥运会医疗保障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 25(6): 416-418.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09.06.021 |
[10] | 陈志, 王立新, 于清, 等. 北京奥运会医疗急救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 25(6): 364-367.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09.06.002 |
[11] | 胡彬, 钟睿, 刘道德. 新冠疫情下大型体育赛事防疫与医疗保障: 基于2020东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经验总结[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2, 43(3): 169-172. DOI:10.13461/j.cnki.wna.005467 |
[12] | Pietsch U, Knapp J, Ney L, et al. Simulation-based training in mountain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training concept[J]. Air Med J, 2016, 35(5): 301-304. DOI:10.1016/j.amj.2016.05.006 |
[13] | 闫勇, 胡燕生, 侯生才. 以奥运会为契机建立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 25(6): 421-424.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09.06.023 |
[14] | 曹剑钊, 郑亚安, 赵奇侠, 等. 5G+物联网冬奥会医疗保障指挥调度平台建设[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12): 1081-1086.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1.12.014 |
[15] | Watanabe K, Akama T, Asakawa S, et al. Medical services at the 2017 Sapporo Asian winter games: injury and illness epidemiology at a 34-nation multisport event[J]. Br J Sports Med, 2019, 53(1): 32-36. DOI:10.1136/bjsports-2018-099061 |
[16] | Freitas CF, Osorio-de-Castro CGS, Shoaf KI, et al. Preparedness for the Rio 2016 Olympic Games: hospital treatment capacity in georeferenced areas[J]. Cad Saude Publica, 2016, 32(7): S0102-S311X2016000705010. DOI:10.1590/0102-311X00087116 |
[17] | Kobayashi K, Kimura A, Sasaki R, et al. Actual situation of handling Tokyo 2020 Games-related patients at a designated hospital during COVID-19 pandemic[J]. Glob Health Med, 2022, 4(4): 230-232. DOI:10.35772/ghm.2022.0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