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Vol. 33 Issue (1): 115-118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1.021
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对严重创伤院内急诊救治质控时间的影响分析
费杏珍 , 潘慧斌 , 包芸 , 嵇朝晖 , 温晓红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湖州 313000
摘要: 目的 为初步明确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对严重创伤院内急诊救治质控时间的影响,特实施本项目。方法 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42例,以项目组完成“浙里急救”信息软件开发实施为时间节点,将符合纳排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基于救治团队成员进行匹配,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院前院内信息交接管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流程;评价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对两组患者严重创伤救治急诊质控时间的影响。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损伤控制性处置环节相关质控指标发现,较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更早获得绿色通道建档(2.0 min vs. 0.0 min),更早完成血标本采集(4.0 min vs. 2.0 min),首次给药时间更早(4.0 min vs. 2.0 min),院内首剂氨甲环酸给药时间更早(8.0 min vs. 5.0 min),损伤控制性处置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更早完成(15.0 min vs. 12.0 min,),以上质控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急诊救治关键质控指标考核方面,观察组患者多学科救治院前启动例次(7 vs. 1)、多学科救治团队到达时间(14.0 min vs. 6.0 min),观察组患者更早完成CT扫描(CT扫描完成时间23.0 min vs. 20.0 min),观察组患者更早送出急诊室转入手术/ 病房住院(急诊室滞留时长60.5 min vs. 49.4 min),以上质控相关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可以加快创伤患者院内急诊救治质控流程运行,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时长,提升患者急诊室救治效率。
关键词: 创伤    院前急救    信息化    交接    质控    

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往往涉及全身多个系统脏器,需要院前院内、院内急诊、创伤专科多个学科部门的协同合作完成患者救治[1],对于该类患者建设区域创伤分级救治体系是提高创伤救治效果、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途径[2]。这其中由于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的时间依赖性及现阶段我国院前急救管理体系的特殊性与多样性[3],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治衔接割裂现象较为常见,面对严重创伤的救治院前急救往往未及时通知院内医疗团队。基于上述情况,项目组联合市急救中心开发院前基于创伤高级生命支持要素的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并应用于临床。现为明确软件临床应用效果,特实施本项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2022年1月至8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创伤联盟高级创伤中心认证单位)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创伤患者;(2)患者急诊初步评估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16分或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ore, AIS)≥3分;(3)患者院前出现创伤相关性心脏骤停;(4)患者院前生命体征提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5)患者为头颈部或躯干贯通伤者;(6)患者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排除标准:(1)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存在信息缺失;(2)患者院前转运时长 < 5 min影响院内救治准备过程;(3)送达急诊已死亡患者或急诊抢救未成功宣布临床死亡患者导致关键救治时间信息缺失;(4)创伤相关性心脏骤停经过心肺复苏5 min未获得自主循环恢复导致关键救治时间延迟;(5)患方原因导致的关键救治时间延迟;(6)患者或患者家属拒绝接受本研究。

本研究通过湖州市急救中心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实施本研究(伦理审批号:20210108-01CS号),同时本研究经过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伦理证明。

1.2 患者分组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42例,以2022年5月湖州市急救中心同研究单位签署协议,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浙里急救”急诊创伤信息管理软件开发实施(杭州触梦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著作权登记号2022SR1623874),实现生命腕带院前应用全覆盖为时间节点。2022年1月至4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21例为对照组(常规院前院内信息交接组,实施创伤救治的临时-固定团队救治模式[4]);同时基于患者救治过程中接诊医生及多学科救治团队组长进行病例匹配,2022年5月至8月期间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1例为观察组(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组,实施“生命腕带”信息化引导下的院前院内一体化严重创伤救治模式);患者救治过程及相关研究内容对接诊医生及多学科救治团队组长设盲。所有参与研究的接诊医生及多学科救治团队组长、组员均经过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并授予创伤救治资质。

1.3 患者院内急救流程 1.3.1 常规院前院内信息交接管理

基于中兴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2022年1月前由湖州市急救中心主导进行信息化改造前应用系统),进行急救患者信息交接,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事发地点、院前急救初步诊断、急救车车号、预计到达院内时间;院内急诊团队基于院前急救信息交互平台对患者进行抢救前准备。

1.3.2 基于创伤高级生命支持要素的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

医院现使用的院前急救管理系统软件基于浙江省急救智慧中心版权及杭州触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浙里急救信息系统软件。项目组所在医院联合市急救中心及杭州触梦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创伤救治高级生命支持体系要求进行项目开发。主要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事发地点、患者基本信息、初步诊断、院前生命体征监护(主要包括常规6导联心电监护、末梢氧饱和度监测、呼吸频率监测、体温)、特有病种院前预警(依据医院所在医院急诊特色中心,主要为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复苏中心、中毒中心)等,同时软件拥有车辆定位、院前病情语音交接(基于ATMIST模式)、院前建档、院前绿色通道开放等创伤救治流程相关功能,见图 1图 2

图 1 创伤高级生命支持要素的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流程

图 2 院前信息预警界面(含院前建档门诊号)

院前病情语音交接:基于浙里急救信息软件系统的语音传输功能,实现患者病情交接,院前急救医生通过急救平板端发送患者病情语音交接,院内接诊医生在急诊医生工作站院前急救生命体征界面获取病情语音交接信息,见图 3

图 3 院前病情语音交接医院端界面

院前建档与院前绿色通道开放:患者院前建档后,院前急救医生基于患者基本信息,打印院前院内一体化生命腕带,同时实现院内救治绿色通道直开,院前急救信息预警界面可获得患者门诊号,接诊医生可基于院前病情交接信息完成急诊病历初步书写与检验检查项目预开立。

1.3.3 患者院内救治信息化流程

院内急诊急救诊疗使用联众集约化医院信息管理软件V5.0技术服务实施。对照组患者绿色通道开立由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至收费窗口进行绿色通道确认;观察组患者绿色通道开立由院前急救医生通过生命腕带建档后进行绿通直开。医疗措施处方开立前需录入患者急诊病历。

1.4 评价指标

本研究纳入患者主要为创伤中心所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主要评价严重创伤院前院内救治过程中的关键性质控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湖州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管理数据库(杭州触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及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急诊诊疗软件数据库(浙江爱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24 h复核ISS评分、AIS评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入抢救室患者休克指数等。

创伤损伤控制性处置相关质控指标(min):主要包括绿通建档耗时、静脉通路开放时间、首次给药时间、院内首剂氨甲环酸给药时间、损伤控制性处置完成时间、损伤控制性处置完成时间。

院内急诊医疗相关质控指标(min):主要包括FAST超声完成时间、多学科救治团队到达时间、CT扫描完成时间、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时间。

FAST超声完成时间(min):指严重创伤患者开始抢救至首次FAST床旁超声扫查完成,获得初步评估结果时间(超声设备:索诺声Sonosite EdgeⅡ超声机,美国西雅图)。

多学科救治团队到达时间(min):指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从患者到达急诊到多学科救治团队最后一位到达急诊创伤复苏单元的时长;创伤院内救治过程中多学科救治团队启动方式采取全国严重创伤救治信息交互联动系统多学科救治“一键启动”功能(北京紫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库建立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分析使用美国IBM SPSS STATISTICS 22.0(美国芝加哥)进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表示。对多发伤患者根据时间先后顺序进行配对分组,并进行正态性与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的数据比较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ISS评分、AIS评分、最高AIS评分部位、GCS评分、MEWS评分、入急诊时休克指数等方面指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 > 0.05),见表 1

表 1 纳入本研究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指标 对照组(n=21) 观察组(n=21) 统计值 P
一般情况
    年龄(岁)a 42.00(47.00, 60.25) 43.00(55.00, 67.00) -1.038 0.312
    性别b
        男 15(71.4) 14(66.7) 0.111 0.739
        女 6(28.6) 7(33.3)
伤情评估
    24 h复核ISS评分a 13.00(9.00, 17.25) 16.00(13.00, 16.00) 1.198 0.231
    AIS评分a 3(3, 4) 4(3, 4) 0.456 0.648
    最高AIS评分部位b 0.140 0.708
        头颈部 7(33.3) 6(28.6)
        胸部、胸椎 4(19.1) 5(23.8)
        腹盆腔、腰椎 4(19.1) 3(14.3)
        四肢骨盆臀部 6(28.5) 7(33.3)
    GCS评分a 15(7, 15) 15(13, 15) 0.405 0.696
    MEWS评分a 1.00(1.00, 3.25) 1.00(1.00, 2.00) -1.205 0.228
    入急诊时休克指数a 0.87(0.77, 1.01) 0.85(0.78,0.89) -0.692 0.481
注:ISS为损伤严重度评分,AIS为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MQ1Q3),b为例(%)
2.2 院内急诊创伤损伤控制性处置相关质控指标对比分析

针对两组患者在院内创伤损伤控制性处置相关质控指标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在绿通建档耗时、采血完成时间、首次给药时间、院内首剂氨甲环酸给药时间、损伤控制性处置完成时间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然而两组患者在FAST超声完成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见表 2

表 2 创伤损伤控制性处置相关质控指标对比[min,MQ1Q3)]
指标 对照组(n=21) 观察组(n=21) 统计值 P
绿通建档耗时 2.0(2.0, 3.0) 0.0(0.0, 1.2) -3.994 < 0.001
采血完成时间 4.0(3.0, 5.0) 2.00(2.0, 3.2) -4.806 < 0.001
院内首剂氨甲环酸给药时间 8.0(6.0, 9.0) 5.0(4.0, 7.0) -3.405 < 0.001
首次给药时间 4.0(6.0, 7.0) 2.0(3.0, 5.0) -3.848 < 0.001
FAST超声完成时间 6.0(6.0, 8.0) 6.0(7.0, 7.2) 1.293 0.196
损伤控制性处置完成时间 15.0(13.0, 17.0) 12.0(10.0, 14.0) -0.076 < 0.001
2.3 院内急诊医疗相关质控指标对比

针对两组患者在急诊医疗救治过程中相关质控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多学科救治院前启动例次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多学科救治团队到达时间、CT扫描完成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长等方面,观察组患者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 3

表 3 院内创伤救治转归医疗相关质控指标对比
指标 对照组(n=21) 观察组(n=21) 统计值 P
多学科救治启动例次a 7(33.3) 13(61.9) 3.436 0.064
多学科救治院前启动例次a 1(7.69) 7(100.0) 16.154 < 0.001
多学科救治团队到达时间(min)b 14.0(13.0, 16.5) 6.0(4.0, 7.5) 3.334 < 0.001
CT扫描完成时间(min)b 23.0(29.0, 35.5) 20.0(23.0, 24.5) -1.185 0.026
急诊室滞留时长(min)c 60.5±11.2 49.4±5.8 4.023 < 0.001
注:a为例(%),bMQ1Q3),cx±s
3 讨论

创伤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我国,创伤在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在45岁以下人群中,创伤是第一位的死因[5]。创伤事件发生后的1 h是严重创伤患者完成初步评估与救治的最佳时间,这也意味着,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救治需要救治团队争分夺秒。对此,随着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推动,创伤的院内救治流程及滞留时长为医务人员所重视[6],然而目前国内对于信息化途径实现院前与院内救治衔接及救治一体化探索发表相关研究较为少见。

发达经济体对于急救体系建设及院前院内信息预警建设工作探索较早预警方式也相对传统,早在2005年Liberman等[7]纳入了加拿大魁北克省59个创伤中心的72 073例创伤患者就诊过程实施的观察性研究发现,院前预告知(OR=0.61;95%CI:0.39~0.94)与持续质量改进(OR=0.44;95%CI: 0.20~0.94)与创伤患者预后相关。挪威的Lillebo等[8]针对296次创伤救治团队启动救治案例进行的数据回顾观察研究发现,不同的创伤院前预警时间与创伤患者影像学检查时间存在相关性,随着院前预警时间的提前(由15 min提前到5 min),患者影像学检查时间中位数由入院后的8 min缩短为入院后的5 min,然而创伤院前预警对于通知影像学检查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则没有影响。而在其他急症方面,201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查尔斯王子医院实施的研究通过院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前识别、电话预告知方式实现院前院内信息预警发现,预告知组患者D to B时间显著缩短[9],这说明通过不同模式实现急危重患者院前信息预警有助于实现患者救治效率提升。然而本团队在文献检索中并未发现院前信息预警可以改善急危重患者总体预后及住院时长[7-8],这可能与患者总体预后及住院时长并不单纯由急诊救治流程所决定相关,确切性治疗的能力、后续医疗康复、患者家庭经济条件等均可能存在影响。而在本研究着重围绕院前急救信息化预警对急诊室救治效率影响展开,并未对患者总体预后进行评价。

本研究设计了基于创伤高级生命支持要素的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并应用于临床发现,通过院前院内信息交接,可以加快创伤损伤控制性处置流程,节省了绿色通道开放等非医疗救治事务耗时。同时更多的多发伤患者获得多学科救治团队院前启动,这使得严重创伤患者CR扫描完成时间与急诊室滞留时长得到显著下降。该结果与王或姣等[10]的研究结果相近。在本研究中发现两组患者FAST超声完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主要是由于本院急诊管理过程中要求创伤救治FAST超声检查需要超声检查报告作为最终超声诊断依据,急诊日常病历记录中FAST时间以超声报告时间为准,而超声医生的到达与超声医生工作量、医生意识相关。

面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院内的无缝衔接、信息的迅速传递、及时的多学科救治团队启动可以使得医护团队准确及、及时、快速启动抢救流程,为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赢得更多的“黄金时间”。对于上述结论,急诊急救信息化专业研发团队与急诊急救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已逐步了解并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进行研发内容倾斜[11],可以期待更多的信息化院前院内一体化场景的临床应用。

然而本研究过程中,由于软件应用时间有限,样本量较少,可能会给研究结果带来偏倚,故此研究仍需要更长时间与更大样本病例数的持续观察,以取得更为准确地数据,指导严重创伤的临床救治工作。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费杏珍、潘慧斌: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包芸、嵇朝晖: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学分析;温晓红:研究设计、论文修改

参考文献
[1] 王艳华, 张亚军, 姜保国, 等. 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6): 501-503.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8.06.001
[2] 周靖, 王天兵, 姜保国. 中国创伤救治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 中华外科杂志, 2022, 60(12): 1045-1048. DOI:10.3760/cma.j.cn112139-20220429-00192
[3] 廖凯. 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现状与发展综述[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2, 10(5): 258-262.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22.05.005
[4] Zhong XM, Wen XH, Ji CH, et al. A temporary-sustainable team: a new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odel for severe trauma[J]. Chin J Traumatol, 2020, 23(6): 363-366. DOI:10.1016/j.cjtee.2020.09.007
[5] 张鹏, 杜哲, 刘中砥, 等. 我国医生对严重创伤评估能力的多中心调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5): 533-5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5.004
[6] 张继刚, 陈恒峰, 徐峰, 等. 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患者滞留及预后的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 85-8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1.017
[7] Liberman M, Mulder DS, Jurkovich GJ,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auma system and trauma center components and outcome in a mature regionalized trauma system[J]. Surgery, 2005, 137(6): 647-658. DOI:10.1016/j.surg.2005.03.011
[8] Lillebo B, Seim A, Vinjevoll OP, et al. What is optimal timing for trauma team alert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alert timing effects on the initial management of trauma patients[J]. J Multidiscip Healthc, 2012, 5: 207-213. DOI:10.2147/JMDH.S33740
[9] Savage ML, Poon KK, Johnston EM, et al. Pre-hospital ambulance notification and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of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door-to-balloon time for primary PCI[J]. Heart Lung Circ, 2014, 23(5): 435-443. DOI:10.1016/j.hlc.2013.11.015
[10] 王彧姣, 何春来, 高亚楠, 等. 基于创伤急救绿道软件的院前院内联动模式在创伤中心运行中的应用[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 6(4): 224-228. DOI: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0.04.006
[11] 巴衣尔策策克, 陈辉, 耿聆, 等. 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 2022, 17(2): 116-120.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2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