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Vol. 33 Issue (3): 271-275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3.001
加快急诊中毒中心建设  推动中毒救治能力提升
陈潇荣 , 唐亚慧 , 卢中秋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中心,温州市急危重病与救援医学重点实验室,温州 325000

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具有突发性、快速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严重者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急性中毒患者约占同期急诊患者的2.7%~3.6%,并呈上升趋势[1]。2022版《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关于中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中毒和创伤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2]。急性中毒发病率逐年增长,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仍是危害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医学和社会问题。急诊中毒中心是我国开展急诊“五大中心”外的延伸,面对目前各地中毒救治体系发展不均衡、急性中毒救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应当加快急诊中毒中心建设,推动中毒救治能力进一步提升[3-4]

1 中毒救治体系建设现状

自1983年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以来,急性中毒专业现代化救治模式逐步形成,各地纷纷成立发展急诊中毒亚专科,随着各种医疗技术和仪器的创新发展,基础到临床的中毒研究不断深入,我国中毒救治体系建设在中毒救治规范化、毒物检测能力、中毒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不断挑战。

1.1 中毒救治体系建设成效

1953年,美国芝加哥建立了第一个中毒控制中心(poison control,PCC),1958年全美中毒控制中心联合会(AAPCC)成立。在随后几年内世界各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类似机构。我国于1999年成立中国疾病防控控制中心中毒控制中心。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专项基金建设国家级及省级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并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中毒救治网络体系[5]。目前,我国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级、省级中毒中心,为中毒事件的防控和诊治起到巨大作用。自2016年颁布的《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来,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等学术团体制订并推行针对蘑菇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秋水仙碱中毒、乌头类生物碱中毒等系列急性中毒共识和指南、各地区中毒基地和中毒联盟开展中毒救治专题研讨会,各级医院组织中毒救治学术交流和技能培训,使急性中毒临床救治逐步规范化,极大提高医疗质量。各级中毒基地有一定的毒物检测能力,利用信息数据平台收集全国30个省共31个省级中毒救治基地毒物检测情况,调查对42种毒物的检测能力,87.1%的机构能开展不同程度的毒物检测工作,70.97%的理化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认可或计量认证资质考核,77.42%基地装备不同类型的毒物检测设备[6]。中毒人才培养体系已成规模,一些高校附属医院获得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培养一批从事急性中毒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中毒研究方面,以“中毒”为项目关键词检索近十年急性中毒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基金委共资助急性中毒相关研究项目74项,累计经费3 052万元。中毒教学方法有情景模拟、情景模拟结合问题导向(PBL)、PBL结合临床病例、虚拟仿真等方式更是实现从无到有[7-9]

1.2 中毒救治体系建设当前面临的困境

国内虽已建立如浙江省中毒救治中心、江苏省中毒救治协作网络、温州中毒救治救治中心、郑州中毒救治联盟基地的区域化中毒中心,但全国范围内的中毒中心建设参差不齐,各地区中毒中心“各自为营”,未将局部的经验特色向全国形成优势扩散。有些医院急诊科虽然挂了中毒中心的牌子,但依然是急诊科承担这方面所有工作,或者直接将患者转到急诊重症监护室统管[10]。急性中毒相关临床共识指南相对较少,2013至今相关急性中毒共识指南仅20余项,推荐意见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对于近年的高致死性中毒如虫螨腈、砷化物中毒、百草枯混合敌草快中毒、中毒性心脏骤停等临床问题尚无形成统一规范[11-13]。对于中毒的部分救治措施尚无统一标准,如在中毒洗胃问题上,国外循证研究报告显示,常用催吐、洗胃、导泻方法对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很小,并不推荐[14],而国内对于经消化道摄入的中毒4~6 h内洗胃,量大者超过6 h仍需洗胃。在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时阿托品的用量和用药时间、肟类复能剂的用药方案、敌草快、百草枯中毒的激素应用、血液净化方案均无统一标准[15]。很多毒物仍无特效解毒剂。另外,我国急性中毒临床救治水平差异较大,基层地区救治水平薄弱。毒物检测水平低、检测技术应用不广泛、无快速有效的毒物检测方法。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 772例急性中毒患者毒物测定率仅为7.34%[16]。全国31家省级中毒基地对于42种毒物中平均每家检测仅有(11.16±7.03)种毒物[6]。缺乏中毒信息共享平台、中毒随访薄弱、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较少、中毒人才紧缺等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17]

2 急诊中毒中心建设内涵

急诊中毒中心与中毒控制中心有所不同,国外设置中毒控制中心主要是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而急诊中毒中心基本功能是为急性中毒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救治,还要开展毒物检测、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信息化建设等。中心聚焦“中毒急救一体化”,即在中毒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后的信息建立、毒物检验、临床救治等环节均围绕急救措施实施开展。打破以往按部就班的诊疗模式,利于快速急救的如挂号缴费、洗胃、毒物送检、解毒剂应用、血液净化、脏器支持等措施可同时开展或做到“无缝衔接”。急诊中毒中心通过不断加强资源配置、优化流程、中毒救治质量改进等方面,完善更加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急性中毒救治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条件与组织管理。急诊中毒中心建设一般面向二级甲等及以上级别的综合性医院,要有完备的空间、设备、人员、流程标准等要素,每年收治一定数量的急性中毒患者,辐射周边区域,并有一定的影响力。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急诊科作为中毒中心建设的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在中毒各环节救治中做到分工有序,协作有力。(2)中毒临床救治。能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中毒患者。中毒院前救治需要资源调配,对到院患者根据中毒救治原则,在早期清除毒物、毒物测定、中毒血液净化、解毒剂应用、器官功能支持上做到规范、高效的中毒救治,降低中毒死亡率。(3)毒物检测分析。对常见毒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中毒原因,检测毒物浓度变化进一步指导临床救治。开展职业性接触化学品人群的检测。(4)教学科研。急诊中毒中心针对院前、院内人员开展培训,承担起教学和继续教育任务,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总结中毒临床经验,搭建研究平台,积极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完成研究转化和推广应用,发表高质量论文,能够代表一定的中毒领域领先水平。(5)信息化建设。建立中毒网络体系,依靠信息化网络系统,实现中毒患者院前、入院、出院、随访的一体化管理,使中毒院前和院内救治规范有效,各级医院上下联动高效有序。其他工作内容包括开展健康教育、中毒信息交流、中毒公众培训、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中毒防控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18-19]

3 推动急性中毒救治能力提升

急性中毒救治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急诊中毒中心建设对于提高中毒救治水平、促进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推动急性中毒救治能力提升包含以下内容。

3.1 临床救治能力提升

(1)优化中毒救治流程。一方面是洗胃流程优化。经消化道中毒应快速清除胃肠道中残留的毒物,建议洗胃越早越好,推荐在1 h内洗胃最佳。通过中毒患者就诊后预检分诊立即启动中毒绿色通道,同时护士准备洗胃用品。家属挂号进入抢救室,医生评估后就开始洗胃的流程改进,张伟男等的研究发现,优化组接诊至洗胃中位时间2.5 min,明显缩短常规组25 min(P<0.05);优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15%,低于常规组47.30%[20]。另一方面是救治流程优化。特别是缩短入院至血液净化时间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建立救治流程再造救治急性百草枯中毒,研究组洗胃时间(30.87±3.94)较对照组(38.33±5.49)和研究组血液灌流时间(121.10±7.05)较对照组(130.10±7.83)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有更高的存活率[21]

(2)着力开展毒物检测技术。入院患者应第一时间送检样本进行毒物检测,中毒诊断、病情评估和临床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毒物检测,特别是对于病史不明确,多种毒物中毒患者。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调查895例临床中毒患者毒物检测能力显示,毒物检测阳性率占72.85%,多种毒物占检出毒物的22.54%,检出的毒物前三位依次为农药除草剂、镇静/精神类药物和农药杀虫剂,在中毒暴露史不明确的354例患者中,毒检阳性率为64.69%[22]。近年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毒物检测上广泛应用,该方法结合了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选择性、高敏感度的优势,使毒物检测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23]。应加大发展综合医院毒检实验室力度,加强医院与疾控中心、职业病院实验室的良好互动,使常见、高致死性毒物检测常态化、普及化。临床医生提高毒物检测意识,加强临床与毒检室沟通配合,动态监测毒物浓度,提供精准化临床救治方案。

(3)规范急性中毒救治。近年新制订的《急性乌头类生物碱中毒诊治专家共识》、《秋水仙碱中毒临床诊治专家共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毒领域的空白,使中毒救治更加“有法可依”,但并不能涵盖所有中毒。因此,对于常见毒物、致死性毒物应逐个制订相应指南或共识,对原有指南或共识内容提供高质量证据的修订更新。同时,各级急诊中毒中心和学术团体举办学术活动、专题培训和中毒案例教学,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多渠道全方面推广应用,使中毒救治规范化、专业化。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首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对于洗胃和解毒剂方面符合临床救治条件应第一时间使用,以免错失最佳救治时间,并做到救治过程规范标准。

(4)加强器官功能支持。急性中毒患者一旦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很高的病死率。一方面,对于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的脏器衰竭提早干预,如有机磷中毒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应提早气管插管。蒙燕清等[24]的研究显示,对重度AOPP出现呼吸功能不全预见性气管插管对比确诊呼吸衰竭后才行气管插管发现,预见性气管插管因呼吸衰竭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 vs. 26.79%,P<0.01)。另一方面,对还未出现的脏器功能损伤提早应用保护药物。敌草快中毒患者具有高病死率,而混合百草枯后具有更高的脏器损伤发生率和病死率,严重患者出现持续抽搐、昏迷、休克,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对该类患者做好病情评估,在器官功能损伤之前应用肝脏、脑保护等药物进行干预[25]。近年来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急诊中毒导致的难治性呼吸和循环衰竭应用有较多报道。一项长达10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V-A ECMO在救治中毒所致心搏骤停比常规治疗有更高的存活率(79% vs. 20%)[26]。国内2017—2021年ECMO数据库登记病例逐年增多,在登记的77例中毒成人患者中,42%的患者存活[27]。ECMO还可以与血液净化技术如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和CRRT联用,最终希望提高急重症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率。ECMO对于中毒患者的治疗有待进一步探索,临床应用需严格把握,谨慎选择。

3.2 中毒信息化建设与区域上下联动

建立中毒数据网络平台,运用“互联网+”模式助力中毒信息化建设。在如今的“5G”网络时代,中毒院前急救接入网络信息平台,对患者信息、中毒病情信息快速登记并发送至中毒中心,减少解毒剂应用时间、“毒物暴露—洗胃”或“毒物暴露—血液灌流”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中毒中心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对患者远程会诊、开展中毒培训。2021年11月南通市以救治基地为核心,整合疾控中心、院前急救、区域内二级及以上医院成立了中毒救治区域协作共同体,即中毒中心。基于“5G”和大数据的区域性中毒协同救治信息平台切实提升区域急性中毒救治水平,这在国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8]。加强中毒中心和医疗机构的上下联动,使中毒救治更加高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为核心医院,联合市内各级医院成立中毒救治联盟并搭建中心与区域救治联动平台,该联盟基于中毒网络平台,对全市中毒数据实行统一管理,对重症中毒患者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病情稳定后转诊回联盟医院,实现有效的双向转诊[29]。该联盟2017年至2019年收治的1155例患者中核心医院收治的转诊和危重患者分别从50.2%、16.5%提升至64.7%、26.8%,抢救成功率从93.5%提升至97.6,很好地促进了中毒救治能力提升[30]

3.3 加强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急性中毒科研方面仍有不足,医院内部与医院之间信息“孤岛林立”。加快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大数据开放共享,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必是未来急诊科研的趋势。另外,各中毒中心应成立中毒亚专科团队,加强中毒学科建设,培养中毒专门人才[31]。建立以急诊医学为主团队合作,涵盖毒物检测、急性中毒亚专业、临床药学的一支急性中毒专业化救治队伍[32]

3.4 重视中毒患者心理干预

中毒患者普遍存在负性情绪状况,应充分引起重视。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急性农药中毒242例患者的正负性情绪量表总分为(34.43±6.13)分,生活时间总刺激量为(48.36±11.27)分,Dickman冲动量表总分为(12.25±2.62)分,这都表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负性情绪严重,应积极心理干预[33]。在2023年发布的《秋水仙碱中毒临床诊治专家共识》中,更是提到对中毒患者积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一致率达到100%[34]。另一项研究显示,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服毒自杀患者干预,相比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自杀态度、希望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35]。最后,需要做好出院患者宣教,指导精神卫生专科就诊,对患者中毒并发症及心理随访。根据一项长期观察研究,2006年8月至2013年12月丹麦毒物信息中心数据库中记录的2 289名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经随访后发现,有28%的患者再次发生中毒事件,18%的患者因自杀死亡[36]

4 展望

当前我国急性中毒形势十分严峻,急性中毒种类不断变化,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急诊中毒中心势在必行。急诊中毒中心建设涵盖多个方面,急诊科作为中毒中心建设的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旨在建设服务临床的急诊中毒中心。通过对中毒流程、毒物监测、临床救治、心理干预、中毒信息化建设、区域上下联动、中毒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改进,不仅要提高急性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率,更能促进中毒救治体系进一步发展。

本文对急诊中毒患者救治体系、急诊中毒中心建设作了初步探讨,但在对全国中毒救治开展的调查还不充分,不能阐述中毒中心建设全部内容,对中心建设措施落实以提升中毒救治能力有待进一步验证。总之,加快急诊中毒中心建设有助于提升中毒急救能力,使我国急诊事业迈向新的一步。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乔莉, 张劲松, 陈建荣, 等. 1965例急性中毒多中心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1): 1376-138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11.005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2.
[3] 卢中秋. 我国急性中毒救治现状: 机遇与挑战并存[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1): 1351-135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11.001
[4] 陆一鸣, 周伟君. 建设中毒控制中心, 提高我国的中毒治疗和预防水平[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11): 1128-113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1.11.002
[5] 周静, 张美辨. 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和能力建设[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1): 4-9. DOI: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1.002
[6] 郎楠, 蒋绍锋, 袁媛, 等. 省级中毒救治基地毒物检测能力调查[C]. //中国CDC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2015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2016: 224-226.
[7] 逄利, 李薇, 徐大海. PBL结合CBL在全科住院医师急性中毒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病案, 2023, 24(10): 72-75. DOI:10.3969/j.issn.1672-2566.2023.10.025
[8] 林春燕, 何栩, 曾湘丽, 等.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23, 43(3): 230-233.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3.03.012
[9] 李丽, 丛晓.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设计与教学应用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19): 163-166.
[10] 菅向东. 我国中毒救治专业的回顾、发展与展望[J]. 医学综述, 2019, 25(17): 3329-3332.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9.17.001
[11] 吕宝谱, 田英平. 2023年我国急性中毒回顾与展望[J]. 中国急救医学, 2024, 44(1): 44-48.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24.01.008
[12] 陈隆望, 陈潇荣, 卢中秋. 敌草快百草枯混合中毒怎么办?[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2): 147-14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2.004
[13] 林锦乐, 张文武. 急性中毒防治工作应重视的3个问题[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3): 270-27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3.002
[14] Krenzelok EP.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therapy of intoxications[J]. Toxicol Lett, 2002, 127(1/2/3): 299-305. DOI:10.1016/s0378-4274(01)00512-4
[15]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J].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12): 1057-1065.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6.12.001
[16] 何宁宁, 李凯, 宋维. 3772例急性中毒注册病例流行病学研究报告[J].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3, 41(6): 69-72.
[17] 高艳霞, 孙同文. 中国急性中毒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3): 282-28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3.002
[18] 王世松, 金焱, 郎楠, 等. 中毒救治基地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探讨[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6, 29(6): 467-468. DOI:10.13631/j.cnki.zggyyx.2016.06.030
[19] 朱保锋, 沈君华, 顾鹏, 等. 南通市中毒救治区域协作共同体模式的建设与探索[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2, 33(7): 985-988.
[20] 张伟男, 季学丽, 张丽, 等. 优化洗胃流程在急性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 26(22): 103-106. DOI:10.7619/jcmp.20221720
[21] 陈燕子, 季学丽, 张丽, 等. 急救流程再造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及满意度影响的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 18(11) 1481-1484, 1506.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3.11.019
[22] 夏振瑜, 毛征生, 张劲松, 等. 毒物检测技术在895例临床中毒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2): 186-19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2.010
[23] Bi CW, Gao Y, Li CL, et al.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 rapid UPLC-MS/MS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colchicine in human whole blood and urine[J]. Biomed Chromatogr, 2022, 36(10): e5437. DOI:10.1002/bmc.5437
[24] 蒙燕清, 罗亚艳, 曾运红. 预见性气管插管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06, 26(12): 938-939.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06.12.022
[25] 陈潇荣, 杜潇瀛, 叶欢乐, 等. 敌草快混合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2): 203-20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2.013
[26] Brunet J, Valette X, Ivascau C, et al.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for refractory cardiac arrest or shock: a 10-year study[J]. ASAIO J, 2015, 61(6): 676-681. DOI:10.1097/MAT.0000000000000282
[27] 辛萌, 谢海秀, 杜中涛, 等. 体外膜肺氧合在中国急性中毒成人患者中的应用: 2017—2021年体外生命支持登记的回顾性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2): 1597-160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12.004
[28] 储鑫, 吴琪, 何娇, 等. 基于"5G"和大数据的区域性中毒协同救治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3, 9(2): 99-102. DOI: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3.02.007
[29] 周宁, 柯道, 姚为学, 等. 基于中毒数据网络平台的中毒专科联盟建设[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1, 26(4): 416-418. DOI:10.3969/j.issn.1671-301X.2021.04.033
[30] 苏耿, 姚为学, 李志文, 等. 中毒中心与区域救治联动平台建设对中毒救治的影响[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5(5): 522-525. DOI:10.3969/j.issn.1671-301X.2020.05.029
[31] 陈隆望, 卢中秋. 急性中毒诊治热点与关注[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 2019, 5(2): 104-108. DOI:10.3877/cma.j.issn.2096-1537.2019.02.005
[32] 乔莉, 张劲松. 急诊应打造一支急性中毒专业化救治队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2): 142-14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2.002
[33] 刘荣波, 付盈菊, 李颖. 急性农药中毒急救患者负性情绪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 2023, 40(5): 738-740. DOI:10.11783/j.issn.1002-3674.2023.05.024
[34]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 秋水仙碱中毒临床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2): 162-16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2.006
[35] 胡颖颖, 叶铭惠, 王欣璐, 等. 认知行为疗法对服毒自杀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5): 70-73.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22.05.070
[36] Toft S, Horwitz H, Dalhoff KP. 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poisoning with antipsychotics[J]. Clin Toxicol (Phila), 2017, 55(4): 267-274. DOI:10.1080/15563650.2017.128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