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免疫抑制药物的改良使小肠移植成为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1]。小肠含有许多淋巴细胞,因此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相比肝、肾等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更强,这也是导致小肠移植发展慢且成功率低的原因之一 [2]。移植术后出现的血管吻合口血栓、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也提高了移植受体的病死率和移植物的失功率 [3],同时也提高了二次移植率。研究显示2001年至2009年成人再移植的数量比前十年增加了近5倍,但再次小肠移植的结果明显差于首次移植 [4]。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22年7月收治1例小肠肿瘤术后腹腔广泛转移患者,于2022-07-19行“自体小肠移植术”,术后 3 d出现移植肠缺血坏死,切除移植肠段,2022-08-24再次行“异体小肠移植术”,经过治疗,恢复良好。
蔡小凤,吴琳珊,徐静,赵惠英,刘朝旭. 自体小肠移植后再次行异体小肠移植1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33(7): 104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