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长久以来,医生代表着“专业”“冷静”“理性”。问题在于,医生的冷静与理性,可能会变成病患眼中的“冷漠”。
患者和医生看待疾病的角度是不同的。患者和家属希望医生能让患者摆脱病痛、药到病除。患者和家属饱受疾病的折磨,他们对医生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希望得到医生的救治。他们不仅需要解决身体的病痛,还需要缓解心理上的痛苦。
在医生看来,医生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所谓关心则乱,“医者不自医”。面对患者,医生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做出自己专业的判断,给出理智、合理的治疗方案。医生如果与患者有过多的情感交流,就容易受情感左右,影响自己的专业判断。
医生和患者的认知差异和需求差异,可能会导致医患冲突。患者和家属认为医生对他们关怀不够;而医生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治病,当疾病被缓解或治愈后,医患关系就不再存在。当疾病长时间得不到治疗或治疗失败时,医生的“理性”就容易被误解并激化医患冲突。
种种医患冲突以及医学的局限性给医生职业带来极大的挑战。不少医生开始反思并尝试改变自己的专业形象。医生在“理性”对待患者的身体疾病的同时,也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但是,医学不是无所不能的。面对某些特别的疾病,医学显得无能为力。人体类似机器,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医生无法治愈每一个患者、每一种疾病。
医生常常陷入两难困境,如果投入过多的情感,面对患者疾病与痛苦却束手无策,就会感到莫大的痛苦。医生如何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面对病痛和死亡时既保持必要的理性,又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和关心,给予生命足够的尊重?基于生命关怀立场的叙事医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
2024年,南方医科大学开展了“跟着专家出诊”的早期临床人文实践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医学生们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和体验医生的诊疗过程以及患者的痛苦与艰难。印象最深的不是医生的专业问诊过程,而是医生的医患沟通技巧,以及运用富有同情心的共情能力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不同科室跟诊,会看到更多的患者与疾病,每个患者都有着不同的病痛和诊治经历,每个患者和家属的状态都令人痛心。如果没有亲眼看到这么多生老病死,是难以体会到“活着”而且“健康地活着”是多么的幸福。
医生给人“生的希望”,却也常常会面对“死的无奈”。生老病死对于个体而言,就是出生入死的大事,在医院里却显得那么的平常。作为一名医生,每天需要面对无数患者的痛苦,还要给予足够的精神鼓励和暖心安慰,真的需要很强大的内心。
二
神经内科是我最难忘的跟诊诊室。患者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患者,“衰老+生病”让他们承受了很多痛苦。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讲着不同的方言,却为同一目的而来——活着。
一对老夫妻走进诊室,老奶奶坐下后诉说自己睡不好觉。医生问她近期有没有受过精神上的刺激,是否有什么烦心事。老奶奶一开始还不愿意吐露,老爷爷在一旁安慰着,鼓励老奶奶将心里话说出来,医生也耐心地不断追问,老奶奶这才小声地说出女儿最近在办理离婚。
令人惊讶也令人痛心的是,她马上就忍不住哭泣起来,揪心女儿的未来,觉得女儿无法独自带孩子生活。在年轻人看来,离婚可能并不是致命的打击,带着孩子生活的单亲妈妈也不少,有的生活得还不错。为什么父母会如此困扰,以至身体都出现异常,不得不求助医生。
医生不断地安慰开导,让她想开点儿,儿女有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老人不必过于担心,自己身体好,不给儿女添麻烦最重要。老奶奶更相信医生的话,医生的安慰似乎起了作用,老奶奶把憋在心里的话讲出来,情绪也平静下来。
医生说,通常情况下医生不会过多地询问患者的私人生活经历,一方面门诊时间有限;另一方面避免因过分卷入患者个人生活而影响决策的客观性和专业性,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有时候要不断追问,让患者说出让他们焦虑忧心的事情,才能找到导致病痛的原因。
在跟诊过程中,医生对患者和家属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想太多,放松心情”。很多患者思虑过甚,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和心理问题最终导致身体的病痛。当医生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怀与鼓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痛苦,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安慰。
可见,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过度忧虑和不良情绪真的会带来身体的病痛。
和其他老年患者都不同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坐着轮椅被爸爸妈妈推进门诊诊室,她是医生长期治疗的一个患者。她与我们大学生年纪相仿,在一次滑雪中突然发病,半侧身体都不能活动,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与康复,基本恢复了。就在即将出院时,另一侧身体突然不能动了,又重新开始漫长的治疗康复期。
可能因为看到同龄人,看到正常人的健康与活力,她更难过,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医生不断安慰并鼓励她:“你还年轻,肯定能恢复的,不能太着急。现在气色好多了,脸上也长肉了。慢慢恢复,肯定没问题的。”
现在的她,仍然无法让嘴完全闭上,不断有口水流下,无法完全控制四肢,走路也很艰难。她的爸爸诉说,她情绪不稳定,发泄起来还会打妈妈。她的妈妈挽起衣袖给医生看,她的手臂上有好多被抓伤的痕迹。
看得出来,她的爸爸妈妈也很痛苦、无奈,但在女儿面前,他们不能表露出来,还要充满希望地鼓励她积极地坚持康复治疗。
不少人是在年老以后才会失去基本行为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一个20多岁的年轻姑娘,本该显示出肆意生长、青春勃发、阳光明媚的样态。遗憾的是,她现在只能坐在轮椅上,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能自由活动,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很难想象一个年轻女孩会被病痛折磨成这样。与失能老人相比,失能的年轻人更痛苦、更无助。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她有父母不离不弃的照顾与陪伴。
事后我们追问医生,这个年轻女孩真的能像您跟她说的那样彻底恢复吗?医生叹了口气,说道:根据她之前的恢复情况,如果不出现反复还不错,但再一次出现另一侧躯体的偏瘫,情况不是那么的乐观,但目前除了慢慢康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办法。
美国著名医师特鲁多(E. L. Trudeau)用“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1]]精准概括医生在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有时是治愈”,提示了医学的有限性。“常常是帮助”,指的是医生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或自我修复力。“总是去安慰”,是指医生以自己的温情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为了安慰患者,医生有时甚至不得不启用“善意的谎言”,最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的痛苦,给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三
医学就是人学。医生和患者都是鲜活的生命,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体,有着复杂多样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满足。医生面对患者不能是冷漠的,对待生命,更不能是麻木的。
2001年,美国内科医生丽塔·卡伦(Rita Charon)在文学、叙事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叙事医学”的概念。“叙事医学”就是讲故事的医学。[[2]]通过讲故事,将医者与患者紧密联系起来。临床中的每个病例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人物、时间、地点、情感悲欢、疾病状况,等等。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让医者牢记“人”的属性。[[3]]这种叙事型、反思性的述说促进了医生与患者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共同思考并勇敢面对有限的生命。
从叙事医学的视角出发,医生需要做的事很多,既要尽量对所有患者尽心、耐心地诊治,还要倾听患者的述说、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鼓励他们与病魔作斗争。这正是提醒每位医者,治疗患者不仅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一颗具有共情和理解能力的心。
作为医者在行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值得被分享,值得被患者听见。同时,患者需要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医学不是万能的。这不仅仅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更是回到医患关系的初心——医患双方守望相助,共同面对疾病与之所带来的生命疾痛。[[4]]
叙事医学通过叙事的手段对疾病和患病体验进行描述,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更有助于医生提升临床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帮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提升医生的职业幸福感。
走向有温度的叙事医学,将医学的人文性和专业性融为一体,有助于医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5]]:现代医学不仅需要科学的规范(循证医学),也需要艺术的直觉(叙事医学)。
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意味着能够倾听患者的故事,想象患者的境遇,理解尊重患者。叙事医学倡导在叙说与倾听中体现人文关怀,运用专业知识与精湛技术去救治患者的同时,给予患者更多地宽慰与鼓励。
总之,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总是有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作为医学生,更要深刻理解医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坚守医生的职业使命,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提升自己的医学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川.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从自然观到人生观(上)[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22:276.
[[2]] Charon R. Narrative Medicine: A Model for Empathy, Reflection, Profession, and Trus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1, 286(15): 1897-1902.另参见:Charon R. Narrative Medicine: Attention, Representation, Affiliation[J]. Narrative , 2005, 13 (3): 261-270.
[[3]] 刘伟,孙英梅.将“叙事医学”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3(10):4-6.
[[4]] 郭璐怡,高一飞.我国叙事医学在地化发展前景探讨[J].医学与哲学,2021,42(08):54-57.
[[5]] 王静.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医学的一双翅膀[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04):5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