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一个医学生的早期临床实践反思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作者:蒋钰君,曾湘丽
发布日期:2024-09-02

蒋钰君,曾湘丽.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一个医学生的早期临床实践反思[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33 (9):1256-1256.

解决单个视频无法上传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虽然我的本科生涯已过去一半,但以医学生的身份进入医院的门诊诊室,跟着医生一起出诊还是第一次。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来自于我们学院组织的“跟着专家出诊”(后文简称“跟诊”)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尽管本次活动只有短短两周的时间,但每一次跟诊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深入的理解医学的内涵,也更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

1.1 有时去治愈To Cure Sometimes

跟着专家出诊的经历让我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知识的实际运用。从大一踏入医学的道路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学习理论知识——从讲解内在机制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到无限贴近临床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但是单薄的文字无法支撑起知识的内蕴,唯有通过实践,通过在门诊跟诊,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内分泌诊室里,药理课本上出现的药名开在了门诊医生的医嘱单上,知识朝我贴近了一步;神经外科诊室里,诊断书中体格检查的具体操作出现在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知识又朝我贴近了一步;心血管内科诊室里,实验诊断学里的数据指标显示在患者的检查单上,知识再一次朝我靠近。我学习过的每一本厚重的书,记在脑海中的每一个数据指标,在这为期两周的跟诊中都有迹可循。我亲眼见证了医生了解病史、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诊疗过程,也再一次深刻的意识到我现在学的每一个知识,为此付出的每一份努力,也许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某位患者的治疗增多一份胜率。

To cure sometimes,牢固的知识结合丰富的实践,是治愈的基础,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础。

1.2 常常去帮助To Relieve Often

       我经常会问自己,学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按部就班是我18年以来的人生底色——随着大流上小学,初中,高中,最后上大学。专业的选择也很平淡,没有那么多理想和热爱,只是想选一个稳定且有前途的职业,最终在医生和老师之间选择了医生。

无法否认,学医真的很辛苦,单是学习厚重教材就已经需要全力以赴,以至于以往的我经常在疲惫之际问自己:这真的值得吗?而现在的我可以坚定的回答这个问题:这真的值得。当我在骨外科看到单腿骨折的孩子拆除固定钉后颤颤巍巍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当我在神经内科看到听神经巨大肿瘤被切除前后对比CT图的时候;当我在内分泌科看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如释重负微笑的时候,我再一次体会到了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只有短短两周的时间,但是患者们感谢的话语在我耳边响起了不下百遍。

内分泌科室和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多患有难以根除的慢性疾病,吃药缓解症状是大部分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我第一天跟诊的科室就是内分泌,有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让我印象深刻。她已经发病多年,病情严重到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处于正常水平。但是她对自身病情的了解相当有限,甚至因为对每天注射胰岛素感到恐惧和反感而擅自停药。面对这样的情况,主治医生并没有急于开药,而是耐心地向她解释她的病情,让她理解为什么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并告诉她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这一天的学习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医生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更多的是帮助——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病情,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该如何正确面对。

To relieve often,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患者缓解来自心理和疾病的痛苦,改善生活,延长生命,是每一个医生的使命责任。

1.3 总是去安慰To Comfort Always

以往在我的认知中安慰这个词语似乎应该出现在特定的诊室,比如肿瘤科,特别是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姑息疗法,但是事实显然和我的理解相差甚远。在心血管内科的跟诊中,仅仅一个上午,就有不少患者拿着自己的心电图焦急的询问心血管内科的门诊医生,想知道自己的心脏问题是否严重,需不需要手术治疗。心血管内科的老师也总会耐心的给患者们讲解他们各自的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并为他们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我听过最多的话大概就是:“不用担心。”“没关系,不需要做手术。”“不算特别严重。”大概对自己陌生的事务感到恐惧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当这种知识盲区涉及到自己的身体的时候,担心和忧虑更会成倍放大。

To comfort always,治愈情绪和治愈身体一样重要。我跟诊的每一位医生都身体力行的告诉我: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尊重和照顾生命。

2 结语

“跟诊”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虽然只持续了短短两周的时间,却再一次让我明白了人文在医学这条道路中的重要性,让我感受到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医生不应只是冷漠的医疗者,更需要倾听和理解患者内心世界的治疗诉求。我想这也就是叙事医学出现的原因吧——用文字关注内在情感,用医术治疗外在身体,唯有二者同时被治愈才能称为真正的康复。叙事医学让医生能够更好地和患者建立起互信和共情的关系,以更加温暖和体贴的方式对待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缓解患者内心的沉疴。

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我不仅仅要治疗病痛,更要为患者的就医体验、幸福感负责。这种责任感让我对未来如何成为一名医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我会将这次宝贵的实践经验带入到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叙事医学的理念融入到我的临床实践中,用更加温情的方式对待患者,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人文关怀。我相信我能够通过叙事医学去更好地倾听患者的故事,与他们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联系,共同走过医疗的旅程,用心去做一名“仁心、仁术、仁人”的医生。



DOI号: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9.025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3年度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粤教高函[2024]9号)

关键词: 叙事医学 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