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心肺脑复苏动物模型
作者:黄唯佳,李章平,陈寿权
发布日期:2002-12-25

黄唯佳,李章平,陈寿权. 心肺脑复苏动物模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2,11(6): 419-420.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2.06.027


关键词: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荀轶文. 非创伤性预处理对大鼠心脏复苏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35-537,579
  • 2) 黄唯佳. 乌司他丁对心肺脑复苏后血细胞因子与脑超微结构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9:
  • 3) 陈寿权,李章平,王姗姗,黄唯佳,程俊彦,王万铁,王为. 窒息法致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复苏的影响因素[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0:814-817
  • 4) 王彤,吴海东,符岳,江志鹏,常瑞明,方向韶,袁园,周明根,黄子通. 电刺激诱发猪心室颤动模型的研究和改进[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2:
  • 5) 吴海东. 不同能量双相方波体外除颤的实验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9:969-971
  • 6) 聂虎. 依达拉奉对复苏大鼠血清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蛋白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8,3:550-551
  • 7) 武军元. 应用程控刺激的心脏骤停模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0:1063-1065
  • 8) 申颖. 猪窒息性心跳骤停动物模型的建立[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3:
  • 9) 申颖. 窒息性心脏骤停心电变化特点及复苏疗效与应激激素变化的关系[D]. 广西医科大学,2009,,:
  • 10) 赵旭明. 亚低温对心脏骤停大鼠复苏后内毒素受体的影响[D]. 苏州大学,2009,,:
  • 11) 陈世洪. 除颤与气管插管先后顺序对窒息患者心肺复苏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34:
  • 12) 杨卫东. 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的建立[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2:
  • 13) 刘林,张成明. 经静脉泵入依达拉奉对心肺复苏后兔的脑保护作用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
  • 14) 肖敏.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J]. 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32-536
  • 15) 刘勇.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复苏犬肺损伤的影响[D]. 南昌大学,2012,,:
  • 16) 张和华. 胸阻抗信号监测心肺复苏质量的方法研究[D]. 第三军医大学,2013,,:
  • 17) 付尧. 电刺激造模法与窒息造模法建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D]. 吉林大学,2013,,:
  • 18) 靖颖霞. 三种心脏骤停大鼠模型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17,37,04:365-368,284
  • 19) 李瑞芳,龚平. 心肺复苏实验研究的现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9,10:862-8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