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汶川地震初期地震伤伤员来院特点分析
The study of arrival features of the earthquake victims in the early phase
作者:许树云
发布日期:2008-07-10

许树云. 汶川地震初期地震伤伤员来院特点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17 (7):678-68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0秒,在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严重破坏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东经103.4°。地震波及汶川及周边地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灾情极为严重。由于地震伤突发性强、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对急诊科医务人员构成严峻的考验,组织救援者如不熟悉该类灾害特点,有针对地进行抢救,将导致抢救失败。笔者将在地震发生后72 h内收治的伤员的来院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对以后类似的抢救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来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至15日14时28分地震后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诊的伤员共567人,其中男279人,女288人,男女比为1∶1.03。伤员中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90岁,(35.7±21.2)岁。骨科伤员共394人,占69.49%;脑外科55人,占9.70%;胸外科36人,占6.35%;普外科15人,占2.65%;挤压伤13人,占2.29%;烧伤9人,占1.58%;其余45人均为软组织伤,占7.94%。
1.2研究方法
详细询问伤员性别、年龄、来源地、来诊时间和方式,进行伤情判断并应用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进行评分[1],对以上资料进行描述及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公司的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所有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伤者来源地
伤员来自汶川及周边地区,共11个县市,最多为绵竹,128人,占22.57%;最少为彭州,18人,占3.17%。各地区伤员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各地区伤员人数及比例
Table 1The number and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from each area
地区  成都市区  都江堰  映秀  汶川  什邡  绵竹  彭州  其他人数  84  62  110  32  110  128  18  23比例(%)  14.81  10.93  19.41  5.64  19.41  22.57  3.17  4.06
2.2伤者来院时间
2.2.1每24 h来院人数伤后第1个24 h来院199人,第2及第3个24 h来院人数分别为111人、256人。
2.2.2每小时来院人数每小时来院为(7.90±11.75)人,震后53 h、54 h形成2个来诊高峰,每小时来院人数分别为70人、58人,每小时来院伤员情况见图1。
图1每小时来院人数
Fig 1The number of patients accepted by the hospital at each hour
2.3来诊方式
伤者自行来院(乘公共汽车/私家车/出租车到医院附近下车或步行来急诊科就诊)256人,占45.15%,其中221人(86.32%)有家属陪同,其余35人(13.68%)为伤者单独前往医院;救护车转送176人,占31.04%;由自愿者提供的社会车辆(有醒目标记)从灾区直接送入78人,占13.76%;飞机转送57人,占10.05%。
2.4伤者ISS评分情况
2.4.1每天伤员ISS评分情况将地震后三天每天伤员IS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第2天来院的伤员ISS评分最高,为(10.24±5.79)分,第1天及第3天分别为(7.16±4.75)分、(8.55±4.96)分;第2天伤员的ISS评分与其他两天(P<0.05)。
2.4.2不同来源地ISS评分比较将来源地伤员较集中的7个地区伤员(544人)按地区分别进行ISS评分,最低地区为成都市区,(3.93±1.57)分;最高地区为汶川,(9.63±3.91)分。每个地区各分数段情况见表2。采用精确概率法对7个地区患者ISS评分三个等级的分布情况进行检验,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W统计量=41.7388,P<0.01)。

表2七个地区ISS各分数段情况
Table 2The distribution of ISS in patients from each area
地区  <9(轻伤)人数  比例
(%)    9~16(中等伤)人数  比例
(%)    >16(重伤)人数  比例
(%)成都  82  95.34  2  2.33  2  2.33都江堰  42  67.74  14  22.58  6  9.68映秀  62  56.36  36  32.73  12  10.91汶川  16  50  12  37.5  4  12.5什邡  62  56.36  38  34.55  10  9.09绵竹  60  46.88  56  43.75  12  9.37彭州  10  55.56  6  33.33  2  11.11
2.5治疗情况
567名伤员经急诊科抢救后,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9.7%;327名患者经抢救后入院,入院率57.67%;182人(32.10%)直接回家;其余56名(9.88%)伤员在急诊科观察室或监护室继续治疗。
3讨论
地震发生后伤者来源包括震中汶川在内的多个地区,证明本次地震灾情严重。从来诊方式可以看出,通过救护车来院者占31.04%;而伤者自行来院256人,占45.15%,所占比例最高。虽然自行来院患者众多,但伤员来自各个地区,选择的交通工具也千差万别,并且伤员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车等社会车辆无法得到统一的组织和引导,从而导致伤员在来诊的时间上有较大的随机性。当救护车来院不多时,可能正有大批伤员源源不断地自行到来,给医院的救援工作增加极大的难度,轻则给医护人员增加压力,重则可能使部分伤员尤其是没有家属陪同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从而延误病情,本组自行来院伤员中有13.68%的伤者为单独来医院就诊。针对该类自行来院伤员应引起救援组织者足够重视,在接诊伤员时千万不要只注意救护车等有组织车辆的到来,而应安排充分的接诊人员,尽量不漏掉每一位伤员。
地震发生后应动员一切力量参加转运伤员,一般用救护车转运,必要时可考虑航空转运[2]。本组数据显示,社会车辆转运伤员占13.76%;飞机占10.05%,减轻了救护车转运伤员的压力,与灾害发生时交通工具的组织要求相符[3]。尤其是地震这样的灾害发生时,陆路交通中断,飞机是唯一可用的转送工具,值得以后借鉴。
地震后第3个24 h来院人数最高,为256人;并且每小时来院人数的2个高峰53 h、54 h也发生在地震后第3个24 h内,每小时来院人数分别为70人、58人,高于国内其他学者报道[4]。实际上,这是与地震伤的规律相符的,由于建筑物倒塌受害者多被困数小时至数天[2],因而解救出来的伤员出现在本组资料的第3个24 h。从图1可以看出,地震后开始有一较长时间的平台期,患者来院人数比较平均,容易给人以伤员不多并且可以应对的假象,接下来出现连续两个高峰,伤员在短时间内以超过平时急诊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量涌入,稍有不慎,如救援组织者不熟悉地震伤特点,准备不足,将导致急诊科混乱,使抢救效率降低。
从每天伤员ISS评分情况来看,第1天来院伤员伤情最轻,第2天来院的伤员最重,分别为(7.16±4.75)分、(10.24±5.79)分,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评分最低地区为成都市区,(3.93±1.57)分,然后依次是都江堰、映秀、卧龙等地区,最高地区为汶川,(9.63±3.91)分。重伤患者所占比例成都市区最低,占2.33%,汶川最高,占12.5%,并且各地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W统计量=41.7388,P<0.01)。可以看出,患者伤情基本与所在地区的地震级别有明显的相关性,即震中伤员最重,距震中越远,伤员伤情逐渐变轻。
本组患者入院率为57.67%,高于国外其他报道[5];抢救成功率99.7%,也高于唐甫斌等[6]报道。这可能与本院及时、得当的组织有关,灾害发生后,本院全院医护人员及后勤保障部门均参加抢救,医院将抢救第一线前移至急诊科,调集了充足物资,准备了大量床位,专门收治地震伤员,使大量伤员在急诊科得到及时的抢救后能迅速分流,保证了尽可能多的较严重伤员能入院继续治疗。
综上所述,本组数据显示,地震发生后第2天来院的伤员最重,第3个24 h来院人数最多。医院救援组织者要做到有预见性、主动性、时间性,能预测伤员到来的可能伤情及人数高峰,尤其应注意对地震后伤员到来高峰的合理处置,科学安排人员、及时进行分流、救治,使更多伤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白涛.现代创伤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356.
[2] 徐家相.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7):557558.
[3] 郭景林,卢才俊.灾害医疗机构伤病员的转送[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5):288289.
[4] 苏丽芳,李清花.成批伤员入诊急救措施[J].福建医药杂志,1994,16(6):117118.
[5] 王正国.创伤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05.
[6] 唐甫斌,浦金辉,张壁,等.地震伤员的处理原则[J].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10.
(收稿日期:2008-06-10)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8.07.002


关键词: 地震 来院特点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吴郑兵. “5·12”特大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卫生应急特点[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6:665-666
  • 2) 陈红纲. 特大地震伤员伤情分析和异地转运经验总结[J]. 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1:1047-1049
  • 3) 陈红纲,杨蓉佳. 甘肃省岷县地震后转入兰州市地震伤员伤情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14,15,12:
  • 4) 陈红纲. 甘肃岷县地震转入伤员救治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14,15,10:
  • 5) 孙明伟. 基于数据挖掘的地震创伤患者入院后结局预测模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03:
  • 6) 穆根华. 盐城龙卷风灾144例伤员伤情特点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08:869-872
  • 7) 陈建军. 江苏省响水“3·21”爆炸事故伤员特点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5:576-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