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的医疗组织与急救
First aid and medical organization of CISAR in the Wengchuan earthquake search and rescue site
作者:刘亚华,侯世科,樊毫军
发布日期:2008-08-10

目的探讨有效的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方法。方法回顾分析首批进入地震灾区的外地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医疗队员22名,分别来自急诊科、心内科、骨科等科室,携带药品、耗材、器械、设备达280大类,1000多个品种。发现幸存者时在给予医疗救援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结果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后9h内达到倒塌现场,并搜救出49名幸存者,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7~61岁,其中18岁以下30例,18~39岁8例,4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地震后受压72h内得到救护的39例,超过72h的10例。其中头部损伤8人次,胸部损伤12人次,腹部损伤15人次,脊柱损伤3人次,骨盆伤5人次,四肢损伤48人次。均有中重度脱水。通过现场的补液、吸氧、包扎、固定等急救后幸存者被成功救出并送入医院继续救治,49名幸存者无一人死亡。结论搜救现场有效的医疗组织与准确的现场急救可避免救援现场混乱;现场准确判断伤情,及时治疗及心理疏导,加强转运途中监护,可减少灾难事故中幸存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

刘亚华,侯世科,樊毫军.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的医疗组织与急救[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17(8): 791-793.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8.08.002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中国国际救援队 灾害医学 医疗组织 现场急救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焦小杰. 急进高原救援队员血氧饱和度、心率、血红蛋白动态监测与防范高原反应风险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8:829-833
  • 2) 刘亚华,王立祥,杨慧宁,郑静晨. 地震狭窄空间医学救援的呼吸循环支持[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1:45-47
  • 3) 刘亚华,王立祥,刘惠亮,杨慧宁,陈金宏,焦小杰,杨炯,郑静晨. 汶川地震狭窄空间救援与医疗救护[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967-970
  • 4) 刘亚华,杨慧宁,刘惠亮,王藩,陈金宏,胡利斌,郑静晨.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芦山地震医疗救援工作分析[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5:265-267
  • 5) 赵顺云,吴新民,郭亚民,张树顺,安艳明,李冰,王皓. 南极考察队员在不同高原环境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与高原反应风险的关系[J].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2:1743-1745
  • 6) 蔡文伟. 菲律宾台风灾难救援疾病谱对我国应急救援队建设的启示[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7,02:1-4
  • 7) 孙明伟. 基于数据挖掘的地震创伤患者入院后结局预测模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03:
  • 8) 刘亚华. 联合国国际救援队的分级测评与灾害现场医疗救援[J]. 武警医学,2014,25,03:318-320
  • 9)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 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应对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4:329-337
  • 10)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 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应对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4:405-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