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成都市是主要受灾地区之一,其所辖都江堰、彭州、崇州3个市灾情严重。当天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大地抖动,房屋摇晃,人们惊恐,公众通讯系统损害、中断和拥堵,严重的灾情直接考验成都市120指挥信息系统。
1基本资料
1.1一般资料
常态下成都市120指挥大厅呼入电话日平均量为2200~3000个,按1个坐席/(600~800)个呼入电话,地震当天白班,中心指挥调度大厅开通着4个接警台。
1.2震灾期资料
2008年5月12日14:28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使山体滑坡、房屋垮塌、公路毁坏、桥梁断裂,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中心指挥大厅也随着大地的震动粉尘弥漫,人员站立不稳,接警台显示屏摇晃、电视墙数个显示屏和几个拼接大屏黑屏、视频监控系统等受到严重影响。
14:29:02第一个呼救电话开始进入,短时间内拥入大量呼救电话。根据应急预案,信息调度科立即开通8个预备接警台,12个接警台当天处置呼救电话6479个,在以后的58个小时,处置呼救电话14 749个。
5月12日至6月4日期间共处置:电话量74 074个,摘机量65 526个,接警量22 392个,处警量9582个,派车数9806次,接送伤病员数6993人,调派医护人员数19 612人。
1.3救援资料
地震发生后的58 h内,共调派救护车和医疗队705支,医务人员3000多人到7个灾区进行紧急救援, 5月15日至6月4日,调派救护车和医护人员到凤凰山、太平寺、广汉、桑园等机场和紫坪铺水库转运汶川、理县、茂县、安县、绵竹、什邡等地来蓉伤员;派遣244家医院,出动多台次救护车在火车北站、双流机场外转至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24个城市医治的伤员,见表1~表3。
表1 指挥调派救护车及抢救转运伤员情况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dispatched ambulances and patients transferred at different hours after earthquake
统计项目 震后1 h 12 h 58 h 15/5~4/6指挥调派车辆(台次) 5 374 1184 2526抢救转运伤员(人) 19 2122 6000多 3669
表2 5月12日至6月4日120指挥信息系统非常态下接收地震伤员统计
Table 2The distribution of ambulances dispatched to different quake-hit areas and patients from different areas from 12 May to 4 June
统计项目 5月12日-5月14日
成都市内7个灾区 5月15日-6月4日外地来成都的伤员凤凰机场 太平寺机场 桑园机场 其他机场 紫坪铺水库 合计调度车辆数(辆) 705 447 187 198 36 81 1654调度急救人员数(人次) 3000 1341 561 594 108 243 5847市内各医院救治伤员数(人) 48 440 784 119 124 81 163 49 711
表3 5月21日至6月4日伤员转运省外治疗统计
Table 2The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transferred to other provinces from 21 May to 4 June
统计项目 5月25日-6月4日
火车站 5月21日-6月4日
双流机场 合计调度车辆数(辆) 988 1068 2056
调度急救人员数量(人次) 2964 3204 6168
转运伤员数(人) 1292 1106 2398
2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现状
成都市120指挥信息系统始建于1998年,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设有有线语音通讯、800 MHz无线集群通讯系统,程控数字交换机、数字录音录时系统,电子地理信息系统(GIS)、指挥调度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数据统计系统、UPS系统等。“SARS”流行期间,咨询电话每天骤增至8000~10 000次,紧急增加坐席至12个,满足了卫生应急的需要。
2003年,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中心以“填平补齐,平战结合”为指导,设置接警台12个,并逐年完善指挥信息系统的功能。2005—2006年,增加了卫星定位及车载系统(GPS)、LED和视频监控系统、更换800 MHz模拟无线集群系统为800 MHz数字无线集群系统,2006年,接入全市“天网”路面监控系统、升级指挥调度软件等。经过10年的建设,提升了120指挥信息系统功能和质量,为此次抗震救灾紧急救援提供了通讯信息保证。
3指挥信息系统在抗震救援中的作用
3.1有效发挥120指挥信息系统的全方位功能
120指挥系统拥有完善的急救信息数据库,平时存储了市政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消防及全市120急救网络、医疗机构人员、车辆、设备、专科、床位、专家等信息,地震灾害发生后即可调用。120指挥信息系统具有储备功能,此次灾害发生时立即开通增加接警台、全方位启动各项功能,利用数据库随时统计了解救治信息,利用LED、监控系统、电子地图、GPS直观地跟踪和显示车辆与伤员信息。
3.2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提供决策依据
此次灾情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为各级领导提供抗灾决策作用凸显。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近10 h,公众900 MHz移动通讯网络中断,所有有线电话拥堵,重灾区灾情不能及时掌握。5月19日22时四川省地震局发布预测:在未来24 h内,地震灾区将发生一次6~7级的较大余震,通知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滚动播出,提醒群众进行防范。消息发布后的3~4 h内,所有公众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发生拥堵,惟有成都市政府建设的800 MHz集群系统经历了考验,一直保持通畅,调度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及时上报前线灾情和紧急调集急救资源。
3.3为市卫生应急指挥部提供信息平台[1]
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级领导指挥前移,现场的急救增援、伤员分流方案、伤员转移方案等指令通过120指挥信息系统发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所有医院作好接收病员和增援的准备。从5月12日抢救本市伤员,到5月15日机场开始接收全省伤员,再到5月17日至6月2日全省10 015名伤员省外大转运,120指挥信息系统高效运转,不停地收集各种信息及时上报,准确记录各地伤亡人数、伤员伤情及流向;随时了解全市各医院收治承受能力,及时传达分流方案;上级的各项紧急命令,准确记录和及时上传下达,确保无误。5月12日起至6月4日,成都市卫生应急指挥部设在市急救指挥中心,中心全体人员直接参与抢救、转运伤员、疾病预防控制、物资保障及运输、接收和转移全省伤员的任务完成。
4指挥信息系统不足及解决方法
震灾造成的大量需要救治伤员,带来前所未有艰巨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因此,成都市120指挥信息系统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尽快完成800 MHz的全覆盖。目前,成都市800 MHz数字无线集群系统仅能覆盖三环以内的城区和近郊区,在抗震过程中,3个重灾区的现场指挥无法直接和中心取得联系,受灾信息无法及时传递,人员伤害无法准确掌握。因此,成都市需要加快实施800 MHz二期工程建设,以实现全市覆盖。
(2) 应配有多种通信方式。应急通信不能过于依赖单一的商业网络,120指挥信息系统应配有卫星通信、短波通信等多样化通讯设备,以确保信息畅通和突发性重大灾害医疗救援的需要。
(3) 120应急指挥调派的多样化。地震中由于有线电话短时间的故障,影响了指令的及时下达。总结教训,应实施调派方式的多样性。地震并未造成因特网的中断,因此,可以进行语音、数据和800 MHz数字集群系统联合使用,以保证紧急救援指令的及时下达。
(4) 120指挥信息系统设计要留有余地。要根据本地人口数量,科学评估重大灾害事件发生时公众对120急救服务的需求量。此次地震发生24 h,成都市120指挥大厅共接呼救电话6479个,是平时的两倍,同时还有2200多个自动放弃的未接电话(此时人们无暇去拨无效电话),电话量达到8000多个,是平时的3倍。因此,在系统硬件设计时,应通盘考虑系统的冗余、容量、容压等。
(5) 要确保进出线数字中继的数量和保留2个以上的中继方式,在使用数字中继同时设有环路中继电话,做到“平战结合、科学配置、以备不测”。成都120电话采用2条2 MHz E1线路,60路进出电话线路来自两个不同的汇接局。此次地震,大量电话拥入挤占出线,指挥调度电话出不去,部分指令调度人员通过环路中继电话打出下达,提示120指挥信息系统应增加环路中继线路设计,当出现进线电话过多拥堵,可以使用环路中继实施指挥调度。
5讨论
本文统计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在常态下和地震发生后非常态下的工作量,分析在震灾紧急医疗救援中,120指挥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充分证明急救指挥信息系统是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急救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各级急救中心根据突发性灾害事故的特点,做好平时预测和救灾能力评估,制定灾害应急指挥调度的预案和流程,一遇灾害立即启动,确保紧急医疗救援指挥有力[2]。
快速应急反应是救灾的前提,通讯信息畅通是救灾的保证[4]。当灾害事故发生时,120指挥信息系统除完成一般急救受理外,同时要完成紧急状态下的指挥、调度、协调、信息传递及汇集[1]。120指挥系统的硬件设计应符合其应急性质的需要。
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和教训,建设120指挥信息系统要有前瞻性,各级政府要舍得投入,要高标准、高质量、留有余地;急救中心建设应提高地震设防,120指挥调度大厅等业务用房不宜选在过高楼层,应尽量减少对电子产品和线路的影响,应保正工作环境安全;120指挥信息系统应配置多样化的通讯手段,使用先进的设备,利用信息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高效发挥120指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丽敏,沈向东,糜庆. 120急救指挥系统在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的作用与地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23-524.
[2] 林才经,蒋健. 发展灾害医学,提高医疗救援水平[J]. 急诊医学,2000,9 (5):291-292.
[3] 徐家相. 地震灾害的紧急医疗救[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7):557-558.
[4] 鄢春梅, 任义. 灾害应急调度救援指挥预案在通讯系统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9):13-14.
(收稿日期:2008-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