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参加过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国外地震救援行动[1]。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于2008年5月12日晚11时抵达四川灾区,是到达灾区最早的专业救援队。之后转战都江堰市聚缘镇、绵竹市汉旺镇、北川县、汶川县、绵阳市郊五个重灾区执行紧急救援任务。
1医疗队基本情况
本次赴四川救援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共187名,其中22名医疗队员全部来自武警总医院,男13名,女9名;专业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眼科、耳鼻喉科、麻醉、医技、护理等。
紧急救援队携带移动医院所需的药品、耗材、器械、设备达280大类,1000多个品种[1]。其中药品、耗材包括:抗休克药、抗生素、止咳药、降压药、制酸药、止泻药、抗焦虑药、换药碗、绷带、夹板、无菌纱布、三角巾等。器械、设备包括:综合急救箱、急救背囊、心肺复苏设备、心电监护/除颤仪、便携式呼吸机、麻醉机、各类专科手术器械、便携式B超、便携式X线机、血气分析仪、显微镜、三大常规测试盒、消毒喷雾器、检水检毒箱,以及休斯9201海事卫星电话通讯系统等。
2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医疗队到达地震灾区后以“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为灾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为原则,根据灾后局势的演变和当地的需求,因地制宜,分组展开行动,为当地提供各种形式的医疗救助[2]。在坍塌现场搜救出49名幸存者,均为危重伤员;巡诊救治伤病员3709余人,其中清创缝合等小手术80余人次,内科危重病巧人次;开展超声等特殊检查;累计营区、坍塌现场消毒喷洒18000m2,喷洒、洗消救援队员及灾区群众2000余人次,发放卫生防疫知识传单3000余张;进行心理疏导180人次;医治救援队内伤病员268人次,其中骨折2人。
2.1现场急救医疗工作
本次救援队在地震后9h即从北京赶到地震灾区,面对大量倒塌的房屋和埋压的人群,搜索、营救、医治幸存者的任务十分繁重。废墟下的幸存者往往是严重的复合伤,病情危重,如果挖掘期间或挖掘出来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伤情可能迅速恶化甚至死亡[3-4]。发现废墟下的幸存者之后,医疗队员第一时间钻入废墟内,根据埋压部位和幸存者的伤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急救方案,采取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输液、吸氧、心理疏导等措施积极施救,挖掘出来后再紧急给予后续治疗,护送伤员至后方医院。
5月19日救援队在北川县挖掘出被埋压164h的幸存者李宁翠,女,61岁,胸12-腰1爆裂性骨折、双上肢骨折、头部、胸部、腹部多处组织挫伤、坏死、感染,稍有不慎患者就有生命危险或出现截瘫,医护人员进入废墟后,立即对脊柱实施保护措施并给予输液、吸氧等急救处理,救出废墟后再次查看伤情,包扎伤口、骨折固定,安全后送到绵阳520医院,目前患者病情平稳。
2.2医疗巡诊工作
截至到5月22日,本次遇难群众已达5万余人,受伤27万余人,灾区各大医院爆满,群众缺医少药。根据灾区需要,医疗队员除参与现场急救工作外,还迅速开展灾民点帐篷的巡诊工作。医疗队在都江堰市聚缘镇、绵竹汉旺镇、北川县、汶川县、绵阳市郊共巡诊救治伤病员3709余人,其中清创缝合等小手术80余人次,内科危重病15人次。主要疾病为外伤(骨折、颅脑外伤、胸腹部挤压伤、皮肤软组织裂伤等)、感染性休克、重症肺炎、急性胃肠炎、胆囊炎、尿路感染、高血压、冠心病、结膜炎、蚊虫叮咬性皮炎、脓疱疮等。
2.3卫生防疫工作
随着灾后时间的延长,废墟内幸存者逐渐减少,天气炎热,大量尸体尚未清走,部分已经腐烂生蛆,极易造成病原菌滋生传播,加之生活用水紧缺、震区人员居住相对集中、救援人员连续作战抵抗力下降,灾区防疫工作面临越来越大压力[5]。医疗队及时开展了以下工作。
(1)卫生宣教工作 针对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疫情,医疗队5月17日在北川县紧急编写“灾区防疫十项注意”传单,累计发放卫生防疫传单3000余张。新华社记者闻讯后,立即把国际救援队编写的防疫知识发布到网上,帮助灾区及时、科学、有效开展防疫工作。
(2)消毒喷洒工作 在灾区搜救现场、营地及周围兄弟部队营地大力开展消毒喷洒工作。累计消毒喷洒18000m2,喷洒、洗消救援队员、灾区群众2000余人次。
2.4心理疏导工作
当地灾民睁开眼睛周围是倒塌的废墟、遍地的死尸,闭上眼睛回想的是恐怖的大地震,死亡的亲人;他们一方面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一方面还对自身的安全和未来担忧。加之灾区余震不断、连日暴雨、新形成的堰塞湖随时可能决堤、疫情可能随时爆发等恶性刺激,大批劫后余生的灾区群众出现恐惧、焦虑、失眠、精神恍惚等各种心理创伤症状,甚至精神失常,医疗队员通过和灾区群众谈话沟通,必要时给予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共累计心理疏导180人次[6]。
2.5对内医疗保障工作
不同于既往国外救援和国内救援,本次为建队7年来出队人数最多的一次,总数达到187人,为历来医疗保障人数最重的一次;坍塌现场的搜救任务繁重而又危险,队员随时可能受伤;灾区大量尸体开始腐烂,疫情随时可能爆发;搜救队员每天都要和尸体滚打在一起,而个人卫生得不到保证;救援队员连续作业,而饮食、睡眠得不到保证,抵抗力下降;面对大量惨不忍睹的尸体和大面积城市废墟,救援队员心理反复受到恶性刺激。
如何保持队员的身心健康,减少非战斗减员是医疗队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上述问题,医疗队通过以下5项工作保证了救援队的战斗力。
(1)医治伤病员 共医治队内伤病员268人次。具体病种为①外科病:骨折、皮肤擦伤、组织挫伤、裂伤、刺伤、烫伤、感染伤口换药、痔疮等。余震造成2名工兵团战士骨折,其中1名胫排骨骨折做手术,1名骨裂石膏固定。医疗队员及时做出诊断,护送伤员到德阳市人民医院治疗。②内科病:感冒、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腹泻、中暑、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等;③其他病种:结膜炎、蚊虫叮咬性皮炎、风团性荨麻疹、湿疹、汗疹、脚真菌病等。
(2)卫生防疫工作 医疗队把烦琐的消毒防疫工作总结为简单的顺口溜,便于救援队员掌握。医疗队员做到“4喷加1泡”即喷洒现场、喷洒营地、喷洒车辆、喷洒人员,监督搜救队员归队后严格三遍泡手。搜救队员做到“3戴加1穿”,即戴口罩、戴头盔、戴手套,穿防护靴。
(3)卫生宣教和心理疏导工作 在救援队内进行“救援队员个人卫生于项注意”卫生知识宣讲。搜救队员在现场与尸体直接接触,一方面是恐惧,一方面是害怕患病。特别是7名队员出现大面积皮疹,引起部分队员出现恐慌。医疗队员及时明确了诊断,给予有效治疗,并通过和队员谈话沟通、卫生宣教、心理疏导,稳定了队员情绪,使大家保持了昂扬的斗志。
3地震救援中的科学施救
3.1灾害救治技术体系
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国际救援队提出三级救治的观点,即一级救治(现场救治)、二级救治(前方医院)、三级救治(后方医院)。
(1)现场救治指的是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灾区的坍塌现场,在废墟上围绕营救幸存者展开的现场救治,或在废墟旁展开移动医院展开的救治。如震区道路通畅可以通过陆路把移动医院的人员和装备直接送至坍塌现场。之后迅速搭建移动医院展开救治。若道路毁坏,可通过先遣工兵部队在坍塌现场修建临时停机坪,再通过空运第一时间把移动医院的人员和装备送至现场,之后迅速搭建移动医院。同时建立检伤分类和留观后送组,通过公路、铁路、水路或空运有序后送做进步治疗。
废墟下医护队员和搜救队员的联合救援以及废墟旁展开移动/野战医院,相当于把医院的手术室和危重病抢救单元前移到现场,第一时间给予幸存者最好最及时的治疗,极大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该环节是本次汶川地震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我国灾害救援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的队伍、装备和训练。
(2)前方医院 指的是在距离灾害现场较近,公路1h可以到达的当地医院,如汶川地震中距离废墟现场最近的
绵竹市、德阳市、绵阳市等地区的医疗机构。这些医院在自救互救之后迅速展开了收治大批伤员的工作,同时建立检伤分类和留观后送中心,通过公路、铁路、水路或空运有序后送下一级医院治疗。前方医院在本次汶川地震中表现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问题,主要是震后早期缺乏医疗物资、医疗人员、医疗用房,后期随着全国后方各大医院支援逐步缓解。
(3)后方医院 是指距离灾害相对较远的省内或省外大型综合医院。如成都华西医院、成都军区总院、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等大型三甲医院。华西医院床位4300张,成立救治基地,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物资、集中救治,极大缓解了灾区伤员救治的压力。
3.2灾害特殊疾病的救治
地震对人造成的伤情严重,且种类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7]。
(1)机械性致伤 人体受倒塌建筑物、室内设备等直接砸、压、埋的机械力学损伤,占地震伤的95%~98%。头面部颅脑伤是震伤中死亡率最高的,早期可达30%,伤员往往在到达医院前死去。四肢伤发生率占各部位受伤的首位,常常伴有周围神经和血管损伤。腹部伤发生率不高,但往往因出血而早期死亡,骨盆部和胸肋部伤在夜间的发生率较白天高,骨盆部位往往伴有膀胱和性器官损伤。地震伤有40%甚至更多是两处以上的多部位复合伤,但因临床表现互相掩盖,往往检伤时被忽略。
(2)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指身体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挤压伤后出现的以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高血磷、酸中毒和氮质血症等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症候群,死亡率高达20%~40%。挤压伤是地震中的常见伤,特别是在城市伤员当中占相当大比率。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班达亚齐灾区、巴基斯坦地震期间曾收治挤压综合征伤员6例,其中1例女性在后送途中死亡[8]。
(3)休克与地震伤感染地震现场环境严重污染,抢救伤员设施差,伤员伤口极易被各种致病细菌侵入造成感染。尤其是破伤风杆菌和气性坏疽菌对创口的威胁最大,死亡率很高。在早期抢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做好清创和预防注射工作。一经发生感染,应立即采取隔离治疗。
以上多种疾病在平时临床工作中相对少见,但在灾害中常见,如对其认识不够,就可能延误诊治[9-11]。
3.3专业救援队应该具备的四要素
(1)队员 执行现场救治的救援队需要搜救、医疗、保障三方面队员共同参与,首先是搜索队员在废墟下搜寻幸存者,确定幸存者位置;而后营救队员利用破拆工具凿出空间,医疗队员第一时间钻入废墟接近幸存者,判断幸存者伤情,采取保护措施,和营救队员一起制定营救计划。废墟下的营救是“三位一体的救援”,到废墟下开展现场急救,需要的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医疗队员,而非某专业上的医学专家。废墟现场的急救工作也不同于医院内急诊科、ICU医生的工作,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
一个救援队到了灾区,必须立足于自身保障,保障队员是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绝非可有可无。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队伍饿了没有食物,渴了没有水,晚上露宿没有帐篷,蚊子叮咬没有蚊帐,下雨没有雨衣,到了现场没有头盔、脚穿旅游鞋,生病了没有医药,将很难开展任何救援工作。
(2)装备 一个专业的救援队必须有与任务相匹配的装备。就医疗队来讲,要求医疗设备轻便、抗摔打、防水防潮,适合在野外使用。有条件的救援队还要组建移动医院[12-13]。
(3)训练 包括通用技能训练,如搜索与营救常识,通讯设备的使用,野外生存常识,外语训练,救援人文常识,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如灾害现场创伤急救技术,灾害现场检伤分类技术,心肺复苏,灾害救援的组织与指挥,救援医疗设备的使用。专科技能训练如灾害特殊疾病的救治。救援合成训练如定期参加地区、国际性救援演习。
(4)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一个单位只是在接到任务后临时抽人,凭主观想象筹备药品、设备,则必将为后续救援工作带来隐患。例如救援队出队时有心内科医生,也配备了心电图机,可是未带电极片,于是到了灾区心电图机就是一堆废铁。再如外科医生带了手术器械,然而到了灾区无消毒蒸锅,就无法开展手术。
2006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确定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每个医疗卫生单位、每个医学救援队都应该针对自身的任务,遵照国家总体预案,制定出科学性高、操作性强的预案。
参考文献
[1]郑静晨.从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巴基斯坦开展救援谈我国救援医学的再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978-979.
[2]郑静晨,樊毫军,侯世科.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历次国外救援实战谈国际灾害医学救援的特点[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7):656-657.
[3]樊毫军,彭碧波,侯世科,等.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国外地震搜救现场的医疗急救工作[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981-982.
[4]樊毫军,马洪杰,焦洪斌.巴基斯坦地震灾害搜救现场的救护体[J].南方护理学报,2006.13(2):51-52.
[5]李向晖,程纪群,刘爱兵,等.印尼海啸灾区救援中的卫生防疫工作[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4)275-276.
[6]樊毫军,侯世科,彭碧波,等.印尼海啸后难民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74.
[7]刘郑静晨,侯世科,樊毫军.灾害救援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樊毫军,侯世科,彭碧波,等.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工作[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6,26(6):81-82.
[9]樊毫军,侯世科,彭碧波,等.巴基斯坦地震灾区儿童脓疱疮的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5):396-398.
[10]吴学杰,郑静晨,侯世科,等.印尼地震海啸灾区成人破伤风的救治[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77.
[11]程纪群,李向晖,李志强,等.印尼蜱咬伤6例[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4):276.
[12]樊毫军,侯世科,彭碧波,等.国际救援队移动医院的研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7):550-552.
[13]樊毫军,侯世科,彭碧波,等.中国国际救援队移动医院的组织实施[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2):124-126.
(收稿日期:200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