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由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学会(AHA)共同举办的2010年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暨心血管急救治疗推荐会于2010年2月1-6日在美国心脏学会总部达拉斯召开,此次会议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事急诊急救、麻醉、心血管急救、儿科急救及CPR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为一个目标,就CPR指南从2005年到2010年5年间研究实践作一科学总结,以期由此制定2010年CPR指南对未来5年CPR研究、实践、教学加以指导。此次会议恰逢现代心肺复苏术诞生50周年,会议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庆祝仪式。
CPR作为一项基本的救命技术与医学其他技术一样从远古走到现在,从原始蒙昧的巫术经过无数先哲的不断尝试,改进,创新,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由Pater safar等将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除颤三项技术结合起来,创建了现代心肺复苏术。其间经过数次会议讨论不断积累经验创新理论,如在1992年提出了:早期发现,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的CPR生存链理论。就基本生命支持(BLS)中通气和按压比例问题:从1992年1∶5,2000年2∶15,到2005年2∶30;电击除颤由使用单项波逐渐过渡到使用双向波并减少了除颤能量。除颤由原来的3次改为1次,以及复苏应用肾上腺素、碳酸氢钠、胺碘酮、利多卡因,和复苏后高级生命支持、脑复苏、亚低温、脏器功能保护;并提出对心肺复苏成功目标的评价,CPR的目标不是以心跳维持数小时或几天而是以提高出院存活率,减少神经系统损伤为目的。总结50年现代心肺复苏的经验,由此展望2010年指南,可能聚焦在如下热点。
心肺复苏的目标:在基本生命支持(BLS)方面,是使骤停的心脏尽快恢复自主循环;心搏骤停学说告诉我们,停搏的心脏被分为三个时相,第一期电时相,此期为4 min,多为室颤,其特征对早期除颤有高敏感性;第二期为循环期,约为4~10 min,此期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最为有效,即在除颤前做CPR可改善心脑的血液供应及氧合;第三期为代谢期,通常为心搏停搏10 min后,此时CPR效果差,每延长1分钟则生存率降低8%~10%,主要因为长期缺血缺氧造成的代谢影响预后。
1初期目标(即ROSC阶段)
为了改善循环,主张多按压,少通气,2005年到2010年间许多主要文献均证明多按压,少通气是提高ROSC的重要关键。日本的一项研究证明:持续胸外按压组与传统的按压通气组比较,前者使ROSC比后者高一倍。而事实证明过度通气不但中断按压,使冠脉灌注压降低,心肌缺血,而且由于胸内压增加,致静脉回流受阻致心脏排血量下降。因此,可以预测除由气道阻塞导致窒息和小儿造成的心搏骤停通气仍属首选外,对由心源性的心搏骤停按压要比通气更重要,强调持续按压最为重要。另外,强调胸外按压要快速有力,频率要快,按压的深度要达到5 cm左右才能使心脏受到挤压,增加冠脉灌注有利于除颤成功,且按压频率一定要在80~100次/min以上,否则不能建立有效循环。在按压时,一定要注意胸壁回弹,这样才能造成胸腔内负压,促使静脉回流至心脏,从而增加下一次按压周期的前负荷。总之,在基本生命支持阶段,最关键的是连续不断按压,减少中断按压的原因;少通气,保持强有力的按压和快频率(按压深度5 cm,频率100次/min),尽量使胸壁回弹,这些关键步骤协同的共同效果是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增加心排血量,增加冠脉灌注压。在此基础上做CPR 1.5~2 min后,再实施电击(双向波150 W/s)易于使ROSC。作为心肺复苏的关键药物肾上腺素没有证据提示放弃或证明其对预后长期的益处。
2心肺复苏的最终目标
CPR的最终目标是尽量减少神经系统的损伤提高出院生存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实现ROSC之后,坚持高级生命支持和心搏骤停综合征的适当处理。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重视脑复苏,纠正心功能障碍和由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的处理。在这一阶段的处理流程及方案基本与脓毒性休克救治方案相同。值得一提的也是区别于脓毒性休克治疗原则之处的是心搏骤停复苏之后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许多大样本随机研究表明,在复苏后即刻将温度降至(32~34 ℃)可以改善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绝对风险降低16%~23%),6个月生存率显著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心肌,保护脑组织,降低颅内压和预防脑缺血性损伤有关。
3其他方面
越来越注意复苏机械装置的使用,如:心肺复苏机和AED在公共场所的放置和教育训练公众掌握使用,以及扩大对公众CPR规范化的培训,只有公众掌握这项简单有效、实用、廉价的“起死回生之术”才能使心肺复苏出院存活率提高。
CPR源于英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的简称,其主要步骤概括为A,B,C,D:即A打开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D除颤。随着对心肺复苏的认识提高,认为心搏骤停的救治最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呼救(Call)并立即进行有力地胸外按压(Push),接着则选择除颤(Recharge)或人工呼吸(Respiratory)。基于以上认识和实践有的学者将CPR的原意及流程图修改为Call-Push→Recharge〖〗Respiratory每一步骤的第一个字母重组为CPR,从而赋予CPR新的含意及新的流程。
回顾现代心肺复苏术从一项技术发展为一门学科——复苏学,历经半个世纪的经验告诉我们,心肺复苏学不仅是研究心搏骤停使其复苏和脏器功能保护的科学,而是涵盖了许多更为广泛的内容。例如由此拓展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过去通过血管阻塞到再通—血流重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和防治是有其局限性的,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防治研究的最好模型是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这是因为心搏骤停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血功能停止引起心排血量骤减或无,从而导致全身各器官缺血、缺氧,再通过心肺复苏术使血流重建,恢复器官的血流灌注,这一涉及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到太多的内容和可供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再加上亚低温治疗和其他干预措施研究并由此引发的许多研究领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并加以解决,从这些可以预见心肺复苏学是一个多么令人值得为之献身研究的医学领域。
编后语:心肺复苏(CPR)是横跨许多不同专业和医学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许多组织机构,例如美国心脏协会、加拿大心脏和卒中基金会、欧洲复苏理事会和国际复苏联盟,每5年都会制订出版新的复苏指南。2010版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预定于10月10日出版,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李春盛教授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展望,对其可能聚焦的热点和改变做了预测。尽管心肺复苏术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尽管有不断更新的指南,但,无论院内还是院外CPR的预后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指南中仍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心肺复苏的相关科研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国家科研资金的投入,使得广泛开展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成为可能,这对深入理解其病理生理过程、探索其发生机制和预测疾病转归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期专栏首次突破科研单位的限制,集中报道国内心肺复苏的最新研究成果,它们从细胞内线粒体的变化,到重要脏器的结构、形态变化;从血流动力学变化,到心功能的变化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类似系统研究的大量进行,必将促进我国心肺复苏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