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心肺复苏装置研究与应用现状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evice
作者:袁伟,李春盛
发布日期:2012-01-10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峻问题,而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
1960年Kouwenhoven等[1]首先报道了应用胸外心脏按压压迫胸骨和脊柱间的心脏而泵血救治心搏骤停成功。此后,标准CPR(STD-CPR)在国际上一直备受推崇。经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心肺复苏时,心脑需要充足的灌注来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并提高无神经损害的生存率。但长期以来,标准CPR下的患者血流灌注并不理想,即使由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操作,脑组织中的血流也会减少至正常血供的30%~40%,在心脏则会减少至10%~20%[2]。如果人工胸外按压不恰当,就会使重要器官的血流量进一步减少。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工CPR操作者容易疲劳,所以需要2名以上操作者合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中断按压,降低复苏效果,同时也会受操作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标准CPR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借助仪器监测人工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发现,目前临床中存在着诸如胸壁回弹不够、频繁中断、按压深度太浅、按压间隙太长及过度通气等诸多问题。有大量临床资料证明,通过长时间复苏(>30 min)挽救CA患者生命已经成为可能[3],但长时间进行胸外按压并保证按压的有效性是人力很难做到的。在最近的临床研究中,Kern通过统计分析证明,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的频率,就可以改善CA患者的生存率[4]。

袁伟,李春盛. 心肺复苏装置研究与应用现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1): 93-96.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1.026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李向. 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临床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05:465-467
  • 2) 林全洪. 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2015,35,3:279-282
  • 3) 徐养平. 急诊应用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胸外按压的疗效对比[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7:657-658
  • 4) 张重阳. 基于Utstein模式下徒手CPR与萨勃心肺复苏器CPR在急诊科应用效果的比较[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10:937-939
  • 5) 吴光洁.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在心肺复苏术后家兔预后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09:875-879
  • 6) 王浩文. 基于5G的紧急便携式智能心肺复苏机设计方案的研究[J]. 中国医疗设备,2022,37,7:54-5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