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时的低温治疗:争论与进展
作者:黄子通,余涛,杨正飞
发布日期:2012-01-10
低温治疗目前已经被认为是提供心搏骤停全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保护重要的治疗措施。2002年关于复苏后低温治疗的两个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客观地阐明低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心搏骤停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这最终促使国际复苏联盟和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对心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进行维持治疗12~24 h的亚低温(32 ~34 ℃)治疗。尽管如此,最新的2010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中仍然未对低温治疗的实施给予具体的指导,对低温治疗过程中很多的问题仍存争议。
黄子通,余涛,杨正飞. 心肺复苏时的低温治疗:争论与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1): 106-107.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1.030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1)
钱会银. 治疗性低温对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和存活率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9:1017-1022
2)
李银平. 不同时机轻度低温干预对心室纤颤兔复苏后心脏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3:185-189
3)
保学明. 亚低温对恢复自主循环后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15,31,3:381-384
4)
刘海健. 不同剂量血必净对大鼠心肺复苏后早期血清NSE及S-100β蛋白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83-85
5)
李慧. 脑保护策略中低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临床急诊杂志,2017,18,06:47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