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的影响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alysis of pre-hospit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作者:黎敏,吕传柱,宋维,丁毅鹏,孟庆华
发布日期:2012-03-10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院前救治的综合水平以及影响ACS院前急救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目标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用自制的ACS院前救治效果调查表收集了13个单位的272份病例资料。结果通过对4种急救模式院前ACS处置的数据分析,发现指挥型出车距离短于依托型,指挥型呼救反应时间短于院前型、依托型,指挥型的呼救到达时间长于独立型、依托型。现场初步处置的数据分析发现,在建立静脉通道、阿司匹林、硝酸酯、心电图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院前急救的总有效率为48.0%,而独立型有效率最高达70.0%。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包括:院前型(OR=24.097)、指挥型(OR=25.158)、使用硝酸酯类药(OR=23.045)和口服给药(OR=28.215)。结论独立型院前急救模式在ACS的院前急救中的治疗效果最好,院前型的现场初步处置做得最好;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和口服给药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帮助最大。

黎敏,吕传柱,宋维,丁毅鹏,孟庆华. 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3): 323-327.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3.027

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60160);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60082);2009年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090209);2010年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zdxm20100043)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院前急救 流行病学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赵菁,俞晓军,胡大一,丁荣晶,郭继鸿,李学斌,张萍,王龙,王伟民,刘健,何飞,袁国裕,陈士良,高传玉,赵洛沙,黄振文,邱春光,魏经汉,滑少华,刘瑞云. 舟山群岛急性冠脉综合征青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1003-1010
  • 2) 陶秀萍,曹雪明,濮正一,吴福荣,张立庆,陈丽卿,管永清,田忠,韩大朋,齐放. 昆山城乡紧急救援模式运行成效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980-982
  • 3) 孙筱璐. 远程监测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04:
  • 4) 冯青俐. 院前诊断及转运方式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09:
  • 5) 张金荣. 腹痛伴恶心20天[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14,10:809-811
  • 6) 陈志科. 道路、地形熟悉程度对缩短院外急救反应时间的影响[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1:75-77
  • 7) 冯梅. 克拉玛依市29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及急救干预[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8:1092-1095
  • 8) 陈在荣. 规范化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救质量的影响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16,33,9:1737-1739,1743
  • 9) 吴敏. 院外救治34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流程探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02:128-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