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玉国
发布日期:2012-07-02
1942年,心源性休克被首次报道,它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大面积缺血坏死,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锐减,组织灌注降低,导致机体终末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80%的心源性休克是由急性心肌梗死(AMI)所致。70年过去了,尽管随着临床再灌注治疗的进展,AMI患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AMI所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仍高达5%~8%,心源性休克病死率仍高达50%,是AMI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述评。
陈玉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治疗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7): 680-682.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7.002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1)
石桂良,邓新桃,郑金国,耿海华,潘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晕厥的疗效观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651-653
2)
徐立.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7:735-740
3)
吴华静. 心血管重症病房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11:1357-1360
4)
王鹏.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02:97-99
5)
国强华. 左西孟旦治疗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06:1029-1033
6)
张晓捷. 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6:8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