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 in ICU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作者:徐善祥,王连,杨俭新,周光居,张茂 发布日期:2012-09-03
【本文入选2014年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项目”(F5000)】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伤后24h内收住本院急诊ICU的22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资料,记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收住时的凝血功能、血常规、生化常规和血气分析等指标。以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碱缺失(BD)≥6和休克指数(SI)≥1作为存在组织低灌注的标准。根据凝血功能结果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无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创伤严重程度、APACHE Ⅱ值、低体温及低灌注发生率等指标,分析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多因素回归方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
结果 52例(23.3%)符合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5% vs 9.4%,P < 0.01)。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创伤原因和受伤时间具有可比性,凝血病组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低体温和组织低灌注发生率、合并严重脑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GCS评分、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D≥6、GCS≤8和Plt计数是创伤患者入ICU时发生凝血病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延长。
结论 伤后24h内收住ICU的创伤患者有较高的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创伤性凝血病与全身损伤严重程度、合并重型颅脑损伤、休克及低体温有关,并对不良预后有重要影响。
徐善祥,王连,杨俭新,周光居,张茂. 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9): 1007-1011.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21
关键词:
严重创伤
创伤性凝血病
危险因素
预后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1)
李志伟. 内毒素、磷脂酶A2、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8:1075-1077
2)
王晓平. 创伤性凝血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29-30
3)
李俊,杨恩惠. 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J]. 安徽医药,2013,17,11:1915-1917
4)
李志伟. 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94-3896
5)
李志伟. TNF-α、LPS、IL-6、PAF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 国际外科学杂志,2013,40,8:526-529
6)
李志伟. 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 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2:105-107
7)
郜贻武. 不同复苏方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障碍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14,18,10:
8)
李志伟. 内毒素、磷脂酶A2、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机制[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4,21,01:29-32
9)
李志伟. 血必净联合喜炎平治疗重症胸腹损伤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386-1388
10)
王绍鸣. 低体温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05:616-618
11)
李志伟. 人重症胸腹损伤所致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因素的分析[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08:1076-1078
12)
李志伟. 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磷脂酶A2、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9:
13)
徐旭. 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05:
14)
程振宇.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分析[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04:
15)
陈茜,刘伯飞. 老年创伤患者临床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5,14,4:272-275
16)
李志伟. TNF-α、LPS、IL-6、PAT与颅脑损伤后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1:25-27
17)
李志伟. 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36,5:285-287
18)
彭媛. 蛋白C通路的活化对多发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9:871-874
19)
贺波. 严重创伤患者大失血所致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J]. 血栓与止血学,2016,22,4:422-423,425
20)
仲伟喜. 严重创伤患者中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5:592-597
21)
陈国枢. 急诊车祸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 广东医学,2016,37,7:1016-1018
22)
孙乾辉. 无肝素前稀释持续肾脏替代技术治疗创伤性休克并急性肾衰竭22例临床分析[J]. 创伤外科杂志,2017,19,01:68-69
23)
史云光. 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在病情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研究[J]. 海军医学杂志,2017,38,02:170-174
24)
檀飞. 护理团队主导模式在救治骨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的应用[J]. 广西医学,2020,42,23:312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