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2016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人数已达400万左右,预计到2030年AMI发病人数将达约610万[1]。研究显示,缺血性心脏病高居我国死亡原因第二位[2]。尽管AMI的治疗方法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有效治疗仍存在很大困难。因为AMI治疗获益程度具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再灌注治疗黄金时间为心肌梗死后1 h[3]。但30%~40%的AMI患者存在院前延迟[4-5],目前我国院前延迟时间中位数为2.3~5.2 h。研究显示,就医时间每延迟1 h,AMI患者的死亡风险将增加10%;每延迟半小时进行再灌注治疗,其1年内死亡风险提高1.076倍[6]。越早抵达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心肌缺血总时间越短,越能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7]。就医延迟主要由院前延迟(pre-hospital delay,PHD)和院内延迟(hospital delay,HD)两个阶段构成(图 1)。随着医疗机构胸痛中心的不断建设与发展,AMI患者院内流程不断优化,院内延迟时间明显缩短[8],但院前延迟时间未明显改善[9-10]。研究显示,院前延迟时间与心肌缺血总时间呈正相关[11],是AMI患者就医延迟的主要时间段[12-14]。AMI患者院前延迟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管理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郭津津,秦历杰,臧舒婷,任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29(11): 1498-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