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A review of pre-hospital delay risk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作者:郭津津,秦历杰,臧舒婷,任莹
发布日期:2020-11-09

2016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人数已达400万左右,预计到2030年AMI发病人数将达约610万[1]。研究显示,缺血性心脏病高居我国死亡原因第二位[2]。尽管AMI的治疗方法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有效治疗仍存在很大困难。因为AMI治疗获益程度具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再灌注治疗黄金时间为心肌梗死后1 h[3]。但30%~40%的AMI患者存在院前延迟[4-5],目前我国院前延迟时间中位数为2.3~5.2 h。研究显示,就医时间每延迟1 h,AMI患者的死亡风险将增加10%;每延迟半小时进行再灌注治疗,其1年内死亡风险提高1.076倍[6]。越早抵达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心肌缺血总时间越短,越能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7]。就医延迟主要由院前延迟(pre-hospital delay,PHD)和院内延迟(hospital delay,HD)两个阶段构成(图 1)。随着医疗机构胸痛中心的不断建设与发展,AMI患者院内流程不断优化,院内延迟时间明显缩短[8],但院前延迟时间未明显改善[9-10]。研究显示,院前延迟时间与心肌缺血总时间呈正相关[11],是AMI患者就医延迟的主要时间段[12-14]。AMI患者院前延迟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管理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郭津津,秦历杰,臧舒婷,任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29(11): 1498-1502.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11.025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52102310150)

关键词: Glubran-2胶 急性心肌梗死 栓塞 院前延迟 动脉出血 风险因素 风险管理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李小芬.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内导管室误激活发生风险分析及防治措施探究[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22,10,3:195-198
  • 2) 颜波.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延迟时间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3:295-298
  • 3) 曾涌. 重庆市主城地区高血压急症院前急救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22,34,7:687-692
  • 4) 方瑜. 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前救治延迟现况及原因[J]. 医学与社会,2022,35,9:138-144
  • 5) 秦岚. HFMEA模型改良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围术期的应用效果[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5:679-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