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损伤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增多、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钙超载等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涉及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和细胞焦亡三大经典细胞死亡方式[1]。目前为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诸多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自噬依赖性细胞死亡(autophagy-dependent cell death,ADCD)、NETosis、铜死亡和铁死亡等[2]。铁死亡在2012年由Dixon等[3]首先提出,它是一种以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 cell death,RCD)方式。其主要机制有铁代谢异常、氨基酸代谢异常以及脂质过氧化。既往研究发现,Fe2+的过量累积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作用减弱是铁死亡发生的初始信号,脂质过氧化的发生是铁死亡的中间环节,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的破坏是铁死亡发生的主要结果[4]。迄今为止,铁死亡已被发现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缺血相关的疾病等[5],尤其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体内和体外研究均发现铁死亡在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干预铁死亡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6-8]。然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铁死亡的病理特征、主要生物标志物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从病理生理机制角度出发阐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铁死亡主要的病理特征,并列举铁死亡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同时描述了铁死亡与细胞凋亡、焦亡的主要区别,以期为有效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龚欢欢,莫晓叶,谭宇君,李湘民. 铁死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32(7): 100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