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创伤急救网络的现状分析和思考
Considering and Analysing Current State of Trauma Care Network at Home and Abroad
作者:程传苗,黎爱军
发布日期:2008-09-10

程传苗,黎爱军. 创伤急救网络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17 (9):1007-1008.

针对创伤日益严峻的形势,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伤员抢救需要,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重视。
1建立创伤急救网络体系势在必行
1.1目前形势
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性标志是急危重患者救治水平的提高,同时衡量一个地区的整体医疗水平往往也是看其危重患者的处理结果。国际上先进国家建立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即将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是急救医学的一大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每年仅交通创伤所造成的死亡就高达10万人,伤数百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元,伤残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价。为此专家呼吁建立城市急救网络,有效解决城市突发灾害事件的医学救援、创伤的院前、院内和后续救治等问题。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各种意外事故导致的创伤患者显著增加,创伤急救已逐步被重视,各地相继建立了创伤急救中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缺乏一个完善的创伤急救网络,部分地区创伤急救甚至仍为空白。
1.2现实意义
建立创伤急救医疗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伤员抢救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2)是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需要;(3)是落实国家卫生部关于“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的一项具体措施;(4)是落实卫生战备工作的需要。通过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一方面,发挥军队医院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创伤急救特色与优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创伤急救网络工作实践,使军队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这对加强国防卫生建设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国外创伤急救网络的现状分析
2.1国外创伤急救发展史
创伤急救起源于战争年代,最早在公元18世纪拿破仑时代就开创了战场救护的先例。当时是将伤员运送至安全地带做进一步救治,并建立了战地救护站,为现代创伤救治奠定了基础。随着运输、通讯、医疗装备的不断改善,以及救治人员素质和技术的提高,创伤的致死率已逐步得以下降。因此,建立一支快捷的战伤急救队伍,开展合理及时的战场救护,能有效地提高创伤急救效能。
在和平年代,随着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大增加,加上其他因素导致的伤亡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死因。美国科学院在1966年发表了题为“意外伤害导致的伤亡,被现代社会忽视的疾病”的纲领性文件,改变了人们对创伤的认识,有效地推动现代创伤急救系统的发展。此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创伤急救系统,开展各自的创伤紧急救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伤急救网络,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2.2美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美国1979年正式将急救医学列为一门学科,并配备了直升机用于院前急救,随后又建立了设备齐全的ICU(加强监护病房)和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形成特殊医疗体系。目前,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又建立了全美统一的创伤救治信息管理系统,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的各相关单位建立统一的创伤急救信息登记、报告管理系统,包括伤员致伤原因、损伤严重程度、现场救治情况、院内救治过程以及康复情况等,并定期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和总结,以指导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改进,合理调整创伤急救中心的布局,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备,进一步完善创伤急救网络系统,提高创伤救治的效率。
2.3德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德国最早在1884年提出雇主必须提供强制意外保险,从而通过提供安全的环境来预防意外创伤的发生。随之出现了认证专科创伤的外科医生,并成立了专门的认证部门来评估创伤后的严重性、后遗症及其分级。目前在德国,每1000例道路交通事故中约有40人死亡。为此,德国社会创伤外科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型,通过收集分析德国红十字会、汉诺威医学院等机构的各种数据,来评审从发生创伤到出院时间段内的最低限度治疗费用,同时推算出不同阶段(救援、急诊室、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正常护理等)的治疗情况,从而得出在不同急救时间下可采用救援方式以及急诊室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等一系列的举措。
2.4法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法国的院前急救水平比较高,且这种急救方法往往要涉及到一个监管系统。这个系统最初由配备一个单一号码(15或112)的电话交换机、紧急医疗援助服务(SAMU)和指挥中心组成,主要是通过电话方式给监管的医师提供资料信息决定需要哪些资源,而监管医师可以采取两个形式进行急救:派一个急救小组或一个医疗小组。这些救护小组来自于“可移动应急和复苏单元”(SMUR),即基于医院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一个民间组织。SMUR主要由护士、医师、复苏救护车、值勤室以及电信系统等组成。其急救流程是:通过急救电话启动院前急救,并了解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应急方案,包括急救路线、运输工具、送往目的地以及急救措施;院内救治和康复治疗,等等。
2.5日本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在1964年日本消防防卫厅修订部分法律,规定转移急救伤员是消防队的一项责任。在1965年,日本原生省和福利事业单位颁布了一项法律,划定了急救定点医院。但由于没有确切的标准和政府财政支持,从而导致各医院之间推卸责任。因而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政府制定了一个5年规划,即建立一个国家或公共应急医疗中心,并划分为三类等级:初级紧急护理设施、二级应急医院、三级急救医院或中心。目前,在日趋递增的交通意外刺激下,各种突发事件的创伤患者按三种类型应急医疗中心模式进行救治,但在院前急救上还比较落后。
3国内创伤急救网络现状分析
3.1国内创伤急救网络的进展
我国急救医学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卫生部1980年10月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文件;1984年6月颁布《关于发布医院急诊室(科)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综合医院要建设急诊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于1987年5月在杭州成立。至此,我国急诊医学正式作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向前迈进。1995年卫生部发布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第39号令,这对提高我国灾害事故医疗救援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卫生部和世界银行帮助下,在浙江金华、江西九江、陕西宝鸡推行“区域卫生发展计划”,将发展急救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国急诊(救)科和ICU的崛起,急诊医疗体系逐渐形成。
3.2目前国内创伤急救模式的类型
我国的急救中心模式繁多,尚无独立的创伤急救系统,创伤患者的救治和常规急救患者一样,由急救中心承担。从1982年卫生部颁布急救中心的建设标准以来,医疗高层管理者也一直在探索急救模式的运作问题,由于受各地区人口、经济情况、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急救中心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5种:
3.2.1独立型急救中心(也称北京模式)代表是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中心设有医院、病床。患者可以就近转送,也可以接回急救中心治疗,同时配备重症监护床和抢救室,因此可以独立完成创伤急救的所有任务及功能。
3.2.2院前型急救中心(也称上海模式)代表是上海急救中心、武汉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主要是院前急救、出诊为主,设有急救分中心,患者就近转送,急救中心没有医院,采用“统一指挥、分散布点、就近出车、分层救护”的院前急救模式。
3.2.3指挥型急救中心(也称广州模式)代表是广州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主要以接急救电话、指挥为主,院前急救、出诊任务依靠调度管辖区域内的就近医院完成。急救中心没有医院,工作人员较少。主要通过组成一个以“统一指挥、依托医院、分片负责、专科出诊”为特色的院前急救医疗网络。
3.2.4依托型急救中心(也称重庆模式)代表是重庆急救中心、海口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主要依托综合性医院的资源开展急救工作。比如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通过成立了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应急队伍,围绕一个急救中心、六个分中心、40家网络医院,在“120”急救医疗通讯网络系统的指挥下,现场抢救成功率达95%。
4我国创伤急救网络发展的新模式
4.1加强专业化建设(新北京模式)
从2005年4月起,北京急救中心逐步实现向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功能转型,将全面加强院前急救工作,继续承担日常急救、重大意外灾害事故救援和各种会议的医疗保障任务。实施在医院设立急救专职电话、实现120主叫地址显示、建立突发事件专门救援队伍和设立急救预案等一系列措施,并在市区的132个社区和郊区的32个人口集中区域建立急救站,并配备1辆装有心电图机、呼吸机、吸引器、气管插管等设备的急救车,便于到达救护现场后可以进行必要的处理。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急救行业管理,加强急救专业培训,扩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锻造一支科学化、规范化的急救队伍,以满足群众对急救医疗服务的需求。
4.2延伸服务内涵(新武汉模式)
针对灾难事件或恐怖袭击发生时因受伤人数众多与救援工作复杂对急救网络系统提出的新要求,急救网络建设应在常规的急救半径、应急反应时间、急救站点建设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使急救网络快速向社区、向医疗机构、向农村延展,建立社区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医疗体系,实现急诊医疗服务一体化。同时建立立体急救模式和联系机制,增强综合救治能力和拓宽急救网络范围。现行的武汉急救网络建设已确定由政府出资新建1个市级紧急救援中心,3个独立建设的分中心,与市区医院急诊科合作建设17个急救站,6个农村郊区中心医院建设区级急救站,15个农村中心卫生院建立急救分站。从而一个院前院内统筹、社区与医疗机构统筹、城乡统筹、多部门协调参与和多方投入的局面正在形成。
4.3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模式)
我国目前除了国家安全生产或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有安全事故死亡情况统计外,全国范围内缺乏一个创伤急救信息管理系统,目前仅有各医院各自病案库的资料,难以进行合理的总结分析,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创伤急救网络的建没。因此,探索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创伤急救信息管理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思考题
1.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创伤急救现状,我们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今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医疗援救任务十分艰巨,如何跳出“激情援救”,实现应急救援专业化、灾害防役制度化、组织协调高效科学化,有何思考和建议?
(收稿日期:2008-04-15)
(本文编辑:马岳峰)


DOI号:10.3760/j.issn.1671-0282.2008.09.032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54119518)

关键词: 创伤救治 急救医疗体系 卫生资源 区域性 创伤急救 伤员抢救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秦龙. 上海浦东新区某医院急诊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J]. 创伤外科杂志,2014,16,05:396-398
  • 2) 尹文华. 应用专业院前救治技术对危重症创伤患者神经功能、伤残率和病死率影响的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