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患者,男,41岁,因“服药酒后呕吐、麻木2 h”入院。2 h前患者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当地药房配制的药酒约100 ml后出现喉部、肢体发紧感,随后出现口唇及四肢麻木,心悸,胸闷,气促,伴恶心,呕吐,共呕吐胃内容物10余次,为黄绿色液体,非喷射性,量约500 ml,家人急送解放军125医院,送院途中出现失明现象,持续约5 min。本院急诊心电图2次分别提示:①Ⅲ度房室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②窦性心动过缓,广泛ST-T改变,伴频发多源室性早搏,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否认既往心脏疾病史。入院查:T 36.8 ℃,P 58次/min,R 24次/min,BP 90/60 mmHg,急性痛苦病容,皮肤黏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 mm。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鼵音。心界不大,HR 58次/min,频发早搏,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急查血常规和肾功能,血糖无异常,血电解质:K+ 3.4 mmol/L。床边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广泛ST-T改变,频发多源室性早搏,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①急性药酒中毒;②心源性休克。入院后即给吸氧,补充血容量。考虑到频发多源室性早搏,即给予胺碘酮150 mg静注,胺碘酮600 mg静滴。静滴过程中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频率为180~240/min,给予同步直流电除颤2次转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多源室性早搏。患者家属拿来药酒处方,内含川乌、草乌,据此明确诊断为急性乌头碱中毒。停用胺碘酮,先后给予利多卡因(总量1000 mg)静脉注射,同时应用阿托品2 mg静脉注射,给予间隔2~3 h 1次共3次,阿托品化后改用阿托品1 mg静脉注射,共用阿托品10 mg,并注意补充钾、镁,同时给予改善心肌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心电监护示室性早搏次数逐渐减少,恶心、呕吐、心慌、心悸、胸闷、气促、四肢麻木等症状明显好转。第2天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36 h后恢复正常心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自行出院。
讨论乌头碱类植物含毒成分为乌头碱,口服纯乌头碱0.2 mg即可中毒,2~4 mg可致死,症状出现时间5 h以内,死亡原因多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本例以急性药酒中毒入院,急诊2次心电图分别示: ①三度房室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②窦性心动过缓,广泛ST-T改变,伴频发多源室性早搏,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这种心律失常的多样易变性是乌头碱中毒的特点。
在起初抢救时未明确药酒成分,对于多源室性早搏的处理常规应用胺碘酮,不仅没能有效的控制室性早搏,且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性室速。胺碘酮是延长动作电位时限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有β受体阻滞、钠通道和钙通道阻滞作用,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之一。文献报道偶可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尤其当应用后同时发生心动过缓和/或伴有低血钾、低血镁或同时应用其他延长QT间期的药物时,可能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乌头碱中毒常伴有频繁的呕吐导致低钾、低镁,此时应用胺碘酮更容易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因此在急性乌头碱中毒的患者,不宜应用胺碘酮控制室性早搏,以免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本例在明确为乌头碱中毒后,及时应用阿托品、利多卡因治疗,同时适当补充钾镁,有效地控制了室性早搏、室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