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万古霉素不同给药剂量和方法对谷浓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的比较
作者:张凌姿,卢洪萍,张晨美,宁铂涛
发布日期:2015-08-31

[目的]:通过测血药谷浓度分析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对治疗儿科重症脓毒症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5月-2014年9月浙江大学儿童医院ICU26例确诊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儿童重症脓毒症患儿分为3组:A组9例万古霉素15mg/kg/次(q8h)、B组10例万古霉素首剂30mg/kg后15mg/kg/次(q8h)、C组7例万古霉素15mg/kg/次(q6h),每次给药时间均超过1h。分别于用药4次后、3天、7天于用药前30 min抽血检验,通过酶放大免疫分析法(Emit)测定血液万古霉素谷浓度。用药前查血常规、血培养、CRP、PCT、肝肾功能,用药后3天、7天复查。结果:B组和C组达有效谷浓度时间(B组1. 2±0.21天、C组2.14±2.26天)明显早于A组(A组≥3天),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培养转阴时间(B和C两组均在用药7天后转阴)、PCT、CRP恢复正常时间(B组CRP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5.6±4.39天,PCT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4.7±3.79天,C组CRP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1±5.19天,PCT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5.7±3.43天)均明显早于A组(血培养用药7天后44.4%未转阴,A组CRP、PCT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7天),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白细胞、肝肾功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可优化给药方案,以便安全快速达到有效谷浓度,并且能避免和降低毒副作用。

张凌姿,卢洪萍,张晨美,宁铂涛. 万古霉素不同给药剂量和方法对谷浓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的比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24(9): 1048-1050.
DOI号: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9.029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N20130282)

关键词: 万古霉素 儿科重症脓毒症 谷浓度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彭菁. 品管圈用于药剂科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J]. 中国药业,2017,26,05:94-96
  • 2) 秦嫣然.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J]. 儿科药学杂志,2018,24,05:5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