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心脏骤停已成为当今社会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后,通过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尽快恢复自主循环,保证各个脏器功能供血,减少脏器缺血缺氧时间,降低致死致残率,但当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不太理想。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是对出现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循环及呼吸支持。而快速进行静脉- 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的这种技术,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的概率,从而挽救生命[1]。有研究表明,从心肺复苏到成功实行ECMO,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生存率及出现良好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的概率越低[2-4]。若心脏骤停的患者通过E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但神经功能因缺血缺氧而难以完全恢复,这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均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神经功能的恢复亦极为重要。ECPR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持续的镇静镇痛,我们难以发现患者是否出现神经系统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神经系统方面的监测,从而能尽早发现神经系统的病变。目前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如何进一步行神经功能的监测,早期干预,从而提高神经功能预后,仍然是全世界研究的热点。故此文将对行ECPR患者在神经功能监测方面进行述评。
周舟,徐静,樊麦英,田晶晶,罗杰英,周玉成,祝益民,韩小彤. 体外心肺复苏患者无创神经功能监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30(10): 1171-1176.